五光十色說曆史

辛亥革命的五個岔路口(3/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不過,此時的清政府,拚命收權,把行政權收到滿人手裏,把地方的權力收到中央手裏,大錯已經鑄成,在各地發言權最大的立憲黨人都很憤怒。即使武昌起義不成,人心已散的大局已定,革命隻是往後推遲一些時日而已。當然,如果在這段時間裏,清政府如果能因腹地的兵變而起了警覺,吸取教訓,及時改弦易轍,也許還有救。等到了武昌起義成功,各省響應之際,政府再廢掉皇族內閣,宣布立憲,甚至攝政王也退位,就什麽都晚了。曆史,已經不給清政府機會了。曆史不給清政府機會,但是卻給了袁世凱機會。隻是袁世凱的機會,也不見得像某些史學家講的那樣,一點變數都沒有。

    革命的第四個拐點,出現在1911年11月7日淩晨。在此之前,北洋第六鎮統製(師長)吳祿貞已經跟同情革命的士官同學現任第二十鎮統製的張紹曾,以及第二混成協協統(旅長)藍天蔚商量好,準備合力在北方發難,推翻清王朝。當時,北洋六鎮一半左右的兵力調往武漢前線,這三人掌握的武力,已經是剩下北洋軍的一半,再加上已經起義的山西閻錫山的力量,如果真的鬧起事來,朝廷大概還真就完了,北方也成了革命黨的天下。在前線的北洋軍,如果聞聽後方起火,腹背受敵,軍心肯定維持不住。那麽,革命後的天下,多半輪不到袁世凱當家。當然,北方的革命黨人,是否能聽孫中山的招呼,也不好說。但不管怎麽說,曆史肯定不會是今天看到的那個樣子了。可惜,那個石家莊火車站的淩晨,把一切都改變了。這天早上,吳祿貞的衛隊長馬惠田帶人刺殺了自己的長官,還殘忍地割下了頭顱去請賞。吳祿貞一死,反革命的勢力氣焰大漲。張紹曾撐不住了,隻能離隊而去,不明就裏的藍天蔚也被部下出賣,不得已被倒向清政府一邊的張作霖逼得出走大連。剛剛還令人興奮的大好革命形勢,旋踵就煙消雲散。其實,在吳祿貞被刺之前,有同誌曾勸他把衛隊換上自己的人,至少多帶幾個信得過的人在身邊。顯然,這位號稱士官三傑的吳祿貞過於自信,過於自信自家的魅力,就是不肯,幹這樣大的事,衛隊一幹人連同隊長,居然都是前任留下的舊人。當時吳祿貞遇刺時,身邊一個可靠的衛士都沒有。如果吳祿貞稍微有點警惕性,小心一點,刺客得不了手,整個的大局,就會變個樣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