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辛亥革命的五個岔路口(4/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革命的最後一個拐點,出現在1912年1月16日。盡管南北方的議和已經接近完成,就差袁世凱最後逼一下清朝的孤兒寡母,即可以大功告成了。當然,袁世凱也就可以做中國第一華盛頓,世界第二華盛頓了。然而,此時的北方革命黨人卻並不買孫中山臨時政府的賬,不認可南北和談的結果,依然策劃刺殺袁世凱,力圖以革命的方式,徹底推翻清室。所以,就在1月16日的清晨,剛剛上完早朝,跟隆裕皇太後和小皇帝溥儀攤牌的袁世凱,遭遇到了革命黨人的暗殺。在東華門附近,埋伏好的兩組人馬擲出了用煉乳罐頭裝的炸彈,雖然炸彈威力強大,但三顆卻有一顆未響,而且準頭不夠,隻殺傷了袁世凱的衛士和一些行人,袁世凱乘坐的馬車卻躲了過去。當年,沒有什麽避彈設備,炸彈如果扔得準一點,馬車挨上炸彈,袁世凱多半得翹了辮子。這樣,後來的事就又難說了。沒有了袁世凱這個強人,北洋係即使再強悍,也是群龍無首,無論如何推不出一個令人信服的首領,政局又是一大變。

    一連串的偶然因素,不僅讓革命得以發生,而且走上了一條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軌道。曆史學家總是喜歡在事情發生之後論證事情的必然性,但在上述的過程中,其實很難說必然會走到已經發生的這一步,如果五個拐點哪怕有一個偶然因素出現變化,事情都很可能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寫小說、編劇本的人,總喜歡在曆史過程尋找緊張情節,有的時候,找不到這樣的情節,還會編出來,讓人看起來曆史是多麽的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其實,真實的辛亥革命,還真的就是這樣,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道理也許是這樣的,這場革命,無論怎樣講必然性,畢竟是一場道理不夠充分的革命——不是多數人都活不下去了。人口占多數的農民和內地士紳,甚至不想革命。此前新政的成果,在革命爆發之際,餘蔭尚在。所謂革命的形勢,僅僅是在1911年5月,皇族內閣出台之後才形成的。以至於此前4月份革命黨人傾全黨之力發動的廣州起義,還是一敗塗地。非常同情立憲派的兩廣總督張鳴岐,盡全力撲滅了起義。

    辛亥革命在當時的世界,不算是一件大事,即使革命發生,中國舉國騷亂,西方列強,甚至不屑派一個副部級的官員到中國來指導各方下棋,明裏暗裏活動的,隻是西方的駐華使節。但是,這件事對中國,卻是個頭等大事,兩千多年的帝製就此告終,亞洲的一個龐大古國,變成了最年輕的共和國。一係列的交易、談判,一係列的炒作、斡旋,再加上一係列的驚心動魄的拐點,讓這個中國人的大事充滿了戲劇色彩,也讓中國從此走上了一條充滿動蕩的道路。革命帶來了諸多的社會難題,但後來的人們,卻又隻能在進一步的革命中加以解決,以至於革命的烈度越來越強,持續的革命,更嚴重的問題,沒有個終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