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辛亥革命的五個岔路口(2/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如果說,在辛亥革命第一個拐點中,我們期待的偶然沒有出現,那麽在第二個拐點中,我們不期待的偶然,卻偏偏出現了。1910年4月,革命黨人進京謀刺攝政王,幾個不怕死的黨人精英,汪精衛、黃複生、喻培倫、陳璧君等人,把當時威力最大的黃色炸藥運進北京,經過測試、安裝,並偵察清楚了攝政王每日上朝的路線,找到了合適的安放炸藥的地點,鴉兒胡同旁邊挨著銀錠橋的一座小橋。刺殺方案相當妥帖靠譜,威力巨大的炸彈,由汪精衛在現場用手搖電話機引爆(類似於自殺性襲擊),如果安裝時不出意外,第二天攝政王上朝從那兒經過,炸藥一炸,所有人都活不了。可是,就在前一夜他們埋炸彈時,鴉兒胡同的一個居民,壞了肚子,半夜出來出恭,發現石板橋下有人影晃動。如果在別的地方,也許當地人沒那麽愛管閑事,也就沒事了。但是,北京人從來都好事,太有公益心了,覺得深夜躲在橋下,非奸即盜,於是嚷嚷起來,結果居民自治組織上報警察,事情敗露。結果,汪精衛等人功敗垂成。那年月,改良的間接動力就是革命,革命威脅越大,改良就越認真,動作越大。因為當政者雖然也擔心改良會損及他們的權勢,但真正害怕的還是革命,因為按當時革命的宣傳,革命黨人恨不得把當家的滿人寢皮食肉,一旦革命發生,統治者就會雞飛蛋打,片瓦無存。攝政王載灃,是當政少年親貴的頭兒,實際上的皇帝,如果他被殺了,革命的威脅直接震懾清政府,按道理,政府的改革應該會加快。立憲黨人的立憲請願,就不一定會被拒絕。關鍵是,他們的改革動作,也會規矩不少,至少不至於像原先那樣輕舉妄動。不那麽深地得罪立憲派,統治的基礎就比較穩固,這麽一來,革命的機會也就渺茫了。可惜,這個變化,就被一泡屎給毀了。那怎麽辦,誰讓此時此刻此地,就有人要出來拉屎呢?

    辛亥革命的第三個拐點,是在1911年10月9日和10日兩天。9日那天,革命黨人已經定好了幾天後發動起義,發動前夕,領袖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的據點試製炸彈,不慎爆炸,據點暴露,哥兒幾個倉皇逃命,將印章、旗幟、手槍甚至花名冊都丟給了湖廣總督瑞澂。當天,如果瑞澂狠一點,馬上按圖索驥,在新軍中拿人,多半能將事情按住。如果寬一點,馬上當眾燒掉花名冊,宣布不予追究,也能安定軍心。偏偏他選擇了最下策,在外圍抓了幾十人,殺了三個,把人頭掛在城頭示威,這等於給革命造反做了最好的動員。結果,當晚新軍裏人心惶惶,事變被釀成。更糟的是,事發當口,瑞澂這個臨事而懼的草包,在起義士兵沒有打上門來之前,他老兄就聽“楚豫”號兵艦艦長的話(其實是自己想跑),先行在後花園挖了一個狗洞,全家鑽狗洞躲上兵艦,擺出一個隨時要跑的架勢。當時守衛督府的士兵,火力挺強,全城的新軍,也大部分沒有跟隨起義,絕大部分軍官都站在朝廷一邊。革命黨領袖死的死,走的走,起義士兵群龍無首,如果督府的抵抗稍微堅決一點,到天亮能否攻下來,後來起義士兵自己都說,根本沒有把握。天黑、兵荒、馬亂,大家不摸底,如果天亮了,督府還在清兵手裏,那些躲著觀望的團隊,肯定會站在瑞澂一邊。這樣一來,起義勢必要失敗。當然,守軍能否堅守下去,關鍵看主帥,主帥未戰先走,軍心焉能維持?實際上,如果9日那天革命黨人試製炸彈沒有失敗,起義按部署進行,還真的不一定能有這樣的效果,好些士兵沒有了殺頭的威脅,未必會參加起義。因為就在半個月之前,某些革命士兵也炸了窩,槍響之後,他們的同誌居然沒有響應。所以,1911年10月10日起義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