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說曆史

民營企業家的三種尷尬宿命(2/2)

    民營企業家還有第三種命運。他們中的有些人本身就是有背景的,或者在經營過程中,跟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結下了良好的關係。這種狀況,小的有地頭蛇式的企業,完全是草根,但由於在當地起家,跟地方官員和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地位也相當穩固。大的則入籍海外,成為外籍華人或者港澳人士,他們的投資,就成了三資企業,享有特別的優惠不說,還因國家擔心國際聲譽的緣故,受到特別的保護。但是,一旦這些人的靠山倒了,關係變了,也會遭遇麻煩,有時甚至是很大的麻煩。有的即使做得很大,也一樣會被更大的黑惡勢力看上,招致鯨吞,比如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嘉利來大坑事件就是如此。去年,一直跟當地有著良好關係的電動自行車企業,也因國企看上了這個產業,利用關係在製定國家標準之時,加以全麵封殺。

    如果不能盡快進行政治體製改革的話,那麽法製的環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民營企業的這三種中國式遭遇,無一不是非法製環境的產物。在人治的條件下,官可以給你超常的優惠,也可以養肥了就殺。即使有靠山也靠不住,因為靠山也不知什麽時候就倒了。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家由於跟官方過於密切的結合,實際上墜入最為人詬病的官商勾結泥淖,惹了一身汙穢,自己的名聲還臭了。日後遭受冤屈,即使媒體曝光了,民眾的反響也不會很大。使得權勢者殺肥,更加肆無忌憚。不消說,再這樣下去,中國的民營經濟,注定是死路一條。在整體上司法失效的環境裏,民營企業即使還能生存,也相繼變質,走到國計民生的反麵。不是投機,熱炒某一行業,然後把這個行業毀掉,就是競相投資那些短平快的高汙染行業,以期求得快速的回報,然後早點脫身,移民國外。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