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八十七 皎然滿梢樹(1/3)

    造紙原料,以麻料為主,此外還采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如楮皮、桑皮、藤皮等,有時還將樹皮纖維和麻料混合起來造紙。造紙原料的擴大,與造紙技術的革新是密切相關的。

    

    造紙已在漚製脫膠,堿液蒸煮,舂搗,漂洗,打漿,抄紙等工序上更加精細,如舂搗已不止進行一次,並一般以碓代替杵臼,打漿度有顯著增加。

    

    為改善紙的性能,有施膠技術,早期的施膠劑是植物澱粉糊劑,或將其摻入紙漿中,或刷在紙麵上,再予以砑光。這樣處理的紙在書寫時就不會發生走墨、暈染等現象。

    

    活動的簾床紙模,即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因而可反複撈取成千上萬張濕紙,並且這種先進的抄紙工具,能抄出緊薄而勻細的紙麵。

    

    起初白度差,表麵不甚平滑,結構不緊,紙麵上纖維束較多,纖維帚化度低,簾紋不顯,紙質粗厚。

    

    後來的紙則白度增加,表麵較平滑,結構較緊湊,纖維束較少,有明顯的簾紋,紙質較細薄。

    

    造紙術發明後,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麵,還是紙與縑帛和簡牘並用,紙還不足以完全取代簡帛。這種情況,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已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而逐步習慣於用紙。

    

    最後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造紙術的進步,這一時期的各地都建立了官私紙坊。主要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

    

    剡溪沿岸是藤紙中心。由於藤紙質地優良,曾名噪一時。但在南方仍以麻紙為大宗。

    

    織物印染技術,直接繼承前朝的。根據書中記載,前朝時,已能染十四種以上的顏色。

    

    秦淮河南有烏衣巷,據稱住在這裏的貴族子弟及軍士都穿黑色綢衣。南京出產的黑綢直到近代仍馳名中外。

    

    畢嵐曾“作翻車”,供灑道之用。這在馬鈞之前約半個世紀。但畢嵐的翻車是否就是後世的龍骨水車,不得而知。

    

    與此同時,國子學中的國學生們也開始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彼此成為固定的朋友,甚至幾方背後的家族,也開始斷斷續續的有了聯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