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六十九章 似是而非也(2/3)

    

    另一種是比較寬闊的大口褲,北方婦女穿此褲時,都把褲腿上提於膝下,用絲帶係縛,這種方式大多為勞動婦女或婢仆等所喜用。

    

    采桑婦女穿袍服、圍裳,百姓女子穿上儉下豐服裝,後來則是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現在還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髻上所鑲的金翠首飾各有嚴格的規定,非命婦不得使用。

    

    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髻後垂有一髾,這種發式早在之前就有出現,後再度流行,成了廣大婦女的主要發型。

    

    步搖與步搖冠一般為婦女裝飾,普通婦女除將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借用假髻的,其假髻較為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複雜,時稱“緩鬢頃髻”,後來梳這種發式逐漸減少。

    

    少數婦女模仿死於民族習俗,將發挽成單環或雙環,高聳發頂,也有梳丫髻或螺髻。繼前朝風俗,民間婦女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鬟直向上,謂之“飛紒”,婦女發頂正中分出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這種髻式先流行於宮中,後普及民間。

    

    有記載,魏時的靈蛇髻是當時婦女最喜愛的發髻,還有白繽髻、白花髻、芙蓉髻、涵煙髻;晉時有纈子髻、墮馬髻、流蘇髻、翠眉驚鶴髻、芙蓉髻。

    

    後有飛紒,梁時有回心髻、歸真髻、鬱髻,時有淩雲髻、隨雲髻、叉手髻,還有偏等。

    

    發髻上的飾物有步搖、花、簪、釵、鑷子或插花的形式,南方婦女以茉莉花插於發髻,有時將花戴在衣襟上。反繽髻、分髾髻都是魏武帝時期宮中貴族婦女的發飾。

    

    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桑

    

    籠冠的形象,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

    

    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後來的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