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徵之日中(2/3)

    北方佛寺達三萬餘所,其中洛陽有一千餘所,可見佛教建築之盛。

    

    一般較厚重,而南北紙比漢紙稍薄,且有明顯的簾紋。傳統方式抄紙的活動簾床紙模抄造的。這類模具由竹簾及木床架兩部分構成,再用兩根邊柱使二者緊貼在一起,可合可拆。

    

    將二者合起時放紙漿中撈紙,濾水後將竹簾取下並將其上的濕紙置於木板上,再將二者合起重行撈紙,取下竹簾並將濕紙置於上次抄出的濕紙上。

    

    如此重複,最後將疊在一起的濕紙壓榨去水,再行幹燥。

    

    這種可拆卸的抄紙器的優越性在於用同一模具可連續抄造出千萬張紙,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撈出的紙緊薄而勻細。

    

    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正月的最後一,人們紛紛來到水邊,有的操漿泛舟,有的臨水宴樂,有的漂洗衣裙,據這樣做是為了消災解厄。

    

    發展到後來,消災解厄的意義漸漸減弱,遊水賞春反而成了人們的活動。

    

    除用紙抄寫經史子集書及公私文件外,佛教、道教的興起也耗去大量紙。這時南北各地,包括少數民族地區,都建立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

    

    北方以長安、洛陽、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為中心,生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東晉南渡後,江南也發展了造紙生產,除本色紙外,還生產各種色紙,除使用單一原料外,有時還將樹皮纖維與麻纖維原料混合製漿造紙。

    

    反映北方黃河中下遊地區種楮造紙的情況。但本文物中,絕大多數仍是麻紙。

    

    施膠技術,早期施膠劑是植物澱粉劑,或刷在紙麵上,或摻入紙漿鄭這樣處理可使紙增加對水透過性的阻撓能力,將纖維間毛細孔阻死,或改善紙漿懸浮性,那是最早的施膠紙。

    

    紙的加工技術,較重要一項成就是表麵塗布技術。這種技術是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均勻塗刷在紙麵,再以石亞光。這樣既可增加紙表的白度、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表緊密,吸墨性好。

    

    將白粉碾細,放入水中成懸浮液,再與澱粉、水共煮,用排筆塗施於紙上,因為有刷痕,幹燥後還要砑光。這類紙在顯微鏡下觀察,在纖維間有清晰可見的礦物粉晶粒。

    

    一般情況下,如果紙隻一麵書寫,則作單麵塗布,而背麵仍是原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