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何渡

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徵之日中(1/3)

    原有的麻、楮外,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

    

    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

    

    北方,用椿樹皮造紙。種植櫧樹,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獲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紙,得利就更大了。

    

    麻紙由破布做成,潔白受墨,物美價廉,寫成書後可以舒卷。

    

    帛簡並用,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發生根本變化。

    

    由於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方正的紙,無需再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逐步習慣於用紙書寫,最後徹底淘汰了簡牘。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牘,一律以紙為之。

    

    文書雖多用紙,然仍時而有簡出土,但東晉以降,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全是用紙了。過去用簡牘書寫時是將一片片簡用皮條或繩紮起,連成一長串,然後再卷成一大捆。

    

    用紙書寫時則將一張張紙用漿糊粘接起來,用木軸卷起成為書卷,這樣一卷紙本書就可容下幾大捆簡冊所容之字,輕便實用,

    

    簡冊寫成的一本書需兩個人抬起,現在可以輕鬆地放在衣袋中隨手展卷。

    

    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猛增和文化的傳播。反之,發展又要求造出更多更好的紙。

    

    著述之多引起抄書之風盛行,又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及漢字字體的變遷。在一片窄而堅硬的簡牘上寫字,筆鋒受書寫材料空間及質地所限而不能充分施展。

    

    但改用潔白平滑又柔韌受墨的大張紙上揮毫,情況就根本改觀。

    

    傑出的書法家,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紙的普遍使用。漢隸過渡到楷隸,最後形成現在通行的楷書,草書也因而得到發展,漢字字體的變遷也因用紙而引起,因為在紙上可隨心所欲地揮毫,沒有任何限製。

    

    同樣,在紙上作畫也會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由六張紙聯成,是現存最早的紙本繪畫。用紙繪製地圖。

    

    在設備方麵,繼承了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

    

    大力提倡,以致興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並使其成為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建築類型。梁武帝時,建康佛寺達五百多所,僧尼十萬多人。地方各郡縣也都建有佛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