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

不懂規矩,不能成好馬(2/2)

    因此,善於替皇帝排憂解難的李林甫,就招來了禦史們,開門見山地說,現在是明君在上,群臣當謹聽聖旨,不必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食料,一鳴則斥去,悔之何及!這個比喻太生動了。在朝堂上為臣,誰不知道立仗馬呢?三品食料,內容是什麽,我不清楚。如果說官家養馬,食料的品級不同,那麽皇帝的禦馬,理應食頭品食料,不會是三品,另一個可能,是按三品官待遇供給。唐朝官員品級不像後麵的朝代那麽濫,一般宰相,也不過三品而已,這麽說來,立仗馬就等於享受高級官員待遇。這樣的高級別待遇,因為忍不住胡亂叫了一聲,就被罰下去拉車,實在代價過於沉重。言官禦史也是人,都會理性判斷,自然知趣。其實不知趣也沒轍,因為從此以後,關於言官說話,製度變了。每個禦史發現問題,想要說話的話,首先得關白上級,即向上司匯報,先報告給禦史中丞,然後禦史中丞再報告給最高主管禦史大夫,最後還得請示宰相,才能決定這話該說不該說。

    我們知道,在古代,禦史是監察官,專門監督幹部的,在特別開明的皇帝治下,也可以給皇帝提意見。既然是監督,就有特權,可以聞風上奏,像這樣層層匯報,給皇帝提意見自然就免了,彈劾大官或者給大官提意見也沒戲了,實在忍不住要說,也隻能就芝麻綠豆大點兒的官,說點兒芝麻綠豆大點兒的事兒。就這樣,大唐盛世,從萬馬齊喑到群臣齊喑,大家都成了立仗馬,不,立仗臣。

    可惜,消停的立仗日子,沒過上幾年,冷不丁的,“漁陽鼙鼓動地來”,安祿山反了,盛世從此不再。盛世不再,言官不能隨便說話的習慣,卻傳了下來,玄宗的兒子肅宗當家時,詩人杜甫做左拾遺,本是個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官兒,結果多了嘴,被罰下去,從此隻好在野苦吟,朝廷壞了,卻成就了詩人的萬古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