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說曆史:朝堂上的戲法

不懂規矩,不能成好馬(1/2)

    ���k��立仗馬就是皇家儀仗用的馬。這樣的馬,現在的歐洲國家還有,比如法國每逢國慶閱兵,就會看到高大威猛的騎兵騎著同樣高大威猛的馬,在隊列裏行進。中國古代,每個朝廷都有儀仗用的馬。以唐朝為例,皇家用馬,分為三廄,祥麟、鳳苑和飛龍,所謂麟、鳳、龍三廄。當然,廄裏麵既非麟鳳,也不是龍,都是上好的馬。這些馬的模樣,我們在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和諸多以馬為題材的唐三彩上可以一窺風采。那時候,轎子已經發明了,即所謂的步輦,但舒適程度還不夠高,閻立本的《步輦圖》裏的步輦,比現在的滑竿還簡陋,加上唐朝的皇帝,有胡人血統,對騎馬不僅不打怵,而且有愛好。所以,立仗馬的用途,理論上首先是給皇帝拉車,或者騎乘之用,但是皇帝隻有一個,天天出行,能騎幾匹?所以,這些馬大多用在了給皇帝出行或者慶典的時候做儀仗,一隊白,一隊黑,一隊紅,再加上裝飾、鎧甲、威武的騎手,好看煞人。有些經過特別訓練的馬,還可以做馬戲性質的表演,比如跳舞,類似於今天奧運會馬術比賽中的盛裝舞步項目。那年月如果有奧運會,中國人絕對不可能在馬術項目上無所作為。

    有資格做立仗馬,絕非高大威猛、出身好(品種優良)就可以勝任的,一個特別的要求就是要性格溫順,聽話守規矩,不僅絕對不能尥蹶子,而且不能隨便嘶鳴。恰是這一點,立仗馬跟唐朝的政局,就有了那麽點兒關係。

    唐明皇是一個過於有色彩的皇帝,不僅因為此老跟楊貴妃之間的風流韻事,讓後世文人渲染成帝王的愛情,也不是因為此老雅好舞樂,親自操鼓奏樂,留下了梨園佳話也被尊為梨園鼻祖,而是同為一個皇帝,前半截勵精圖治,後半截荒怠朝政,大唐盛世由盛轉衰,就落在此老手裏。當然,這麽有規模的大唐,由盛轉衰,縱然是皇帝,一個人是辦不來的,他還有幫手,排第一號的,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在曆史上有地位,不僅提供了一個奸相的樣本,而且為我們的成語詞典,增添了一個成語:口蜜腹劍。用老百姓的俗話說,就是當麵說好話,背後下毒手。不過,李林甫最著名的一句話,被載入史冊的話,是跟立仗馬有關的。

    敢說話,是唐朝某些官員的風氣,言官禦史則更是如此,前麵有魏徵的榜樣在那裏,誰不樂意做皇帝的“人鏡”,博得曆史上的聲名呢?敢說話,就意味著批評。人之患,在於愛聽吉祥話,批評的人多了,當政的人,就比較難受,宰相難受,皇帝也不舒服。但是,從太宗到玄宗,這麽多年形成傳統,不愛聽,也得忍著。到了李林甫把持朝政的時候,事情發生了重大變化,原因是善於體察皇帝意思的他,發現這個沉湎於愛情和舞樂的皇帝,實心實意地希望耳根子清靜了。自打很能幹、也很愛提意見的張九齡被趕出相府,貶到外麵做刺史之後,皇帝就愈發不耐煩聽意見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