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通曆史典故

第二章 史實篇(3/5)

    三藩之亂

    清康熙初,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福建,時稱“三藩”。“三藩”多擁重兵,久鎮其地,形同割據。康熙十二年(1673)3月尚可喜自動請撤藩歸老遼東,吳三桂、耿精忠亦相繼請撤藩歸遼東以為試探。康熙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下令撤藩。吳三桂於11月發動叛亂,耿精忠、尚可喜子尚之信及廣西將軍孫延齡先後響應,清政府軍事上並無準備,一時,三藩占有雲、貴、桂、粵、閩、湘、蜀等省,以及贛、浙、陝、甘、鄂的部分地區。清政府在政治上實行分化瓦解;在軍事上遏製吳部於湖南,然後剪其兩翼。康熙十五年(1676),尚之信、耿精忠及陝甘的王輔臣相繼反正,吳三桂於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開科取士。不久吳三桂病死,吳世璠嗣位於貴陽,改年號洪化。康熙十九年(1680)吳世璠敗走雲南。次年,清軍入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亂平。耿精忠、尚之信等被處死,財產入官,盡撤藩軍入北京。不久之後,朝廷在福州、廣州、荊州設八旗駐防,以加強對南方的控製。

    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之戰,是沙俄侵略者妄圖侵占我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我國軍民被迫進行的一次反對侵略、收複失地的自衛戰爭。1632年,沙俄擴張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流域後,建立亞庫次克城,作為南下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

    1649年末沙俄再次侵入黑龍江,強占我國達斡爾頭人拉夫凱的轄區,其中包括雅克薩城寨(今黑龍江左岸阿爾巴金諾)。1683年9月,康熙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侵略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璦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遊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毀,使雅克薩成為孤城。1685年,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統彭春,負責收複雅克薩。俄侵略軍在強大攻勢的壓力下,縮在城內,喪失還擊的能力,處於被動挨打的窘境。沙俄侵略軍頭目走投無路,隻好遣使赴清軍大營乞降,並發誓不再到雅克薩侵擾。1685年8月,莫斯科派兵六百增援尼布楚。當獲知清軍撤走時,侵略軍頭目率大批沙俄侵略軍再次竄到雅克薩。1686年8月,清軍開始攻城。雅克薩城旦夕可攻下,沙皇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於1689年7月24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這次勝利遏製了幾十年來沙俄的侵略,使清東北邊境在以後一個半世紀裏基本上得到安寧。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國人稱為“通商戰爭”,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立下誓言“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表明禁絕鴉片的決心。6月,林則徐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一場由英國資產階級挑起的侵略戰爭爆發。1840年6月,英軍首先進犯廣州,遭到清軍的抵抗後,轉攻廈門,又被鄧廷楨的軍隊擊退。1841年1月7日,英軍攻擊沙角、大角炮台。中國軍隊倉促抵抗,傷亡慘重,炮台失陷。英軍進逼虎門,琦善妥協求和。琦善的賣國行徑激起清廷上下不滿,道光皇帝認為有損天朝尊嚴,決定對英宣戰。英軍先發製人,再次進攻虎門。關天培親自率軍堅守炮台,以身殉國。1841年5月,英軍進攻廣州,廣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繼失守。8月26日,英軍攻陷廈門。10月1日,英軍再陷定海。10日,鎮海陷落。13日,寧波陷落。道光皇帝為挽回敗局,決定第二次出兵,清軍到達前線後,貿然出兵,結果全線潰敗。1842年6月,吳淞口陷落;7月,鎮江陷落。8月,英艦到達南京下關江麵。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主要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需與英國共同議定;(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製。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麵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1844年7月與1844年10月,美國和法國乘火打劫,效仿英國,先後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除割地、賠款之外,與英國同樣的特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的大門被打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金田起義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國內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和突出。

    1843年,洪秀全同馮雲山、洪仁玕在廣東花縣首創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廣西傳教,積極宣傳組織農民群眾。洪秀全、馮雲山經過五年的組織發動,以紫荊、金田為中心的拜上帝會勢力已擴展到十個州、縣,鬥爭方式由宗教衝突發展到政治的、武裝的鬥爭,起義的核心領導和骨幹力量已經形成。革命思想理論被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接受。1851年1月11日(一說1850年11月4日),洪秀全領導一萬多漢、壯、瑤等族人民在金田莊嚴宣告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嚴申五項軍紀,馮雲山宣讀秉承天父旨意,合力誅妖滅清,實現太平的講詞。從此,一場規模空前的農民戰爭在中國大江南北展開。

    金田起義承擔著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反對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製度的衰落和崩潰;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舉行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尊洪秀全為天王。太平軍攻占永安(今蒙山)城後,即封王建製,分封東、西、南、北、翼王,東王節製諸王,各種立國規製初具規模。1853年初,太平軍克湖北省城武昌,即揮師五十萬東下占領南京,定都天京(今南京),頒行《天朝田畝製度》,發行貨幣,堅持獨立自主、反對外來侵略的外交政策。5月,派兵北伐和西征。北伐軍孤軍直入,打到北京附近,功敗垂成。西征軍於湖口、九江大敗湘軍,繼而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起義進入鼎盛時期。1856年,楊秀清居功自傲,洪秀全密詔韋昌輝、秦日綱回京誅楊。洪秀全又疑忌翼王石達開主朝政,於是多方鉗製。石負氣率精兵良將離京出走,最後在貴州大渡河全軍覆滅。

    太平天國從此由盛轉衰。洪秀全臨朝主政,重建五軍主將製,大力提拔年青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重用陳玉成、李秀成主持軍國事務,一度重振軍威,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大敗湘軍李續賓部。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得天王倚重,封幹王,主持朝政,頒布了《資政新篇》。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堅決同侵略者進行英勇鬥爭,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安慶失陷之後,太平軍在江蘇、浙江的根據地也相繼失守,隻剩下天京及其周圍小塊地區,這時,天京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日益危急。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軍挖掘地道,用火藥轟塌城牆,經過激烈巷戰,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軍將士壯烈犧牲,少數人突圍。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義。李秀成在天京突圍時被俘,被曾國藩殺死。太平軍餘部轉戰大江南北,一直奮戰到1868年。

    中國曆史上這場空前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前後奮戰十四年,縱橫十八省,威震全中國,最終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最強烈的願望仍是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權益。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列強各國認為這是加緊侵略中國的極好時機,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俄國也會同響應。四國的修約要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於是,他們決心抓住一個機會作為借口,挑起戰爭。1856年英、法兩國以亞羅號劃艇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作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

    在從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曆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裏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大增強,開始準備向外侵略擴張。中日甲午戰爭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當時恰逢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麵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顯示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麵,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後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占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大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895年2月,在日本海陸兩軍的夾擊下,我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1895年4月,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政府與日本於1895年4月17日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束。主要內容有:清政府從朝鮮半島撤軍並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清政府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清政府割讓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清政府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清政府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彼此的最惠國待遇。《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我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

    自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西方列強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在廊坊受義和團圍攻(史稱廊坊大捷),兵敗後加大兵力一舉占領廊坊;8月14日淩晨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至16日晚基本占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後、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逃往西安,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談和。9月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聯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俄國又單獨調集步騎兵十七萬,分六路侵占中國東北。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並於1901年9月7日簽署了《辛醜條約》。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外,其餘撤兵回國。

    辛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麵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裏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於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列強各國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國,在中國人民的反抗下,沒能得逞;同時,各國各有打算,互不相讓,矛盾重重,使得它們需要繼續利用和維護清政府,通過清政府間接統治中國。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定《辛醜條約》。《辛醜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九億八千萬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摧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辛醜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細究變革運動

    盤庚遷都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遊常常鬧水災。商朝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前後經曆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盤庚是商朝第二十位君王。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麵,決心再一次遷都。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盤庚一麵勸說貴族,一麵恫嚇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遷殷後,“行湯之政”,政局才穩定下來,社會經濟和文化也隨之迅速發展,從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間再未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殷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