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唐韻:唐詩三百首精選

五言絕句(2/5)

    雜詩[1]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2],寒梅著花未[3]。

    注釋

    [1]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2]來日:來的那一天。綺(qi)窗:用綢帛裝飾的窗戶。

    [3]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簡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一開頭,詩人即以近似講話般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異鄉的人一見到故鄉來人,便欲詢問家鄉情況的急切心情。那麽,先問什麽呢?詩人寓巧於樸,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於細微處見精神”。 不但更加生活化,也使得詩味更加濃鬱,同時擴展了讀者的想象。

    送崔九 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1]。

    莫學武陵人[2],暫遊桃源裏。

    注釋

    [1]盡:極盡,含有飽賞之意。

    [2]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簡析

    裴迪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係密切。曾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晚年居輞川、終南山,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受王維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後期,當時由於唐玄宗怠政,又任用奸相李林甫以及後來的楊國忠,政治逐漸黑暗,下層知識分子無法入仕,像裴迪、崔興宗這樣的寒士沒有出路,所以他們寧願隱居山林。崔九曾與裴迪、王維同隱於終南山,大約此時不大願意再隱居下去了,因此詩人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再放棄了。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1],積雪浮雲端[2]。

    林表明霽色[3],城中增暮寒。

    注釋

    [1]終南:即終南山。陰嶺:背向太陽的山嶺。終南山在長安之南,從城中南望,隻見山陰。

    [2]浮雲端:指山的極高處。

    [3]林表:林外。霽色:雨、雪後出現的晴明之光。

    簡析

    《終南望餘雪》是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進士試的詩題。按唐製規定,應試詩為五言六韻十二句,但祖詠隻寫了四句便交卷,問他為何不寫完,他說:“意盡。”考官看了很讚賞,因此祖詠被錄取了。(見《唐詩紀事》)該詩描寫終南山殘雪,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毗鄰山下的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精練含蓄,別有新意,堪稱詠雪最佳作。

    宿建德江[1]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2],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3],江青月近人。

    注釋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經建德的一段。

    [2]煙渚:彌漫霧氣的沙洲。

    [3]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簡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鄉鹿門山隱居,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並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該詩作於開元十八年(730)漫遊吳越之時。這首詩是旅夜抒情之作。前半寫異鄉泊舟,倍添鄉愁;後半寫景,而鄉愁自見。詩中雖不見“愁”字,然野曠清江,“秋色”曆曆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春曉[1]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2],處處聞啼鳥[3]。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

    簡析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意境十分優美。詩人通過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出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春眠夜短,氣候和暖,如果不是因為鳥聲的吵鬧,還不知道醒來。聯想到草木更加生機蓬勃,因而又感慨昨夜的風雨聲,被打下的落花不知多少。意境深遠,語言淺近,是千百年來幼兒都能背誦的一首好詩。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1],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1]床:這個床不是我們現在睡覺用的床,在唐代有一種兩邊有小扶手的凳子被稱之為“床”。一說指井台。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月夜思故鄉的感受。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謂極好的說明。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短短二十個字,創造了一種何等優美迷人、令人產生無限遐思的意境,使人百讀不厭,耐人尋味,是公認的“妙絕古今”之作。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1]。

    但見淚痕濕[2],不知心恨誰。

    注釋

    [1]深坐:久坐。顰(pín):皺眉。蛾眉:形容美人的眉毛細長而彎。

    [2]但見:隻見。

    簡析

    這是寫棄婦怨情的詩。若說它有所寄托,亦無不可。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閨人幽怨的情態。著重於“怨”字落筆,“怨”而坐待,“怨”而皺眉,“怨”而落淚,“怨”而生恨,層層深化主題。至於怨誰,恨誰,詩人予以留白,讀者憑想象便可進入詩的佳境。

    八陣圖 杜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