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唐韻:唐詩三百首精選

五言律詩(4/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2]。

    注釋

    [1]餞別:設宴送行。

    [2]“落日”句及“誰見”兩句:均出梁朝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複應晚。不道新知樂,隻言行路遠。”白蘋:一種水草,花白色,故名。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離情別緒的詩。全詩雖無“別離”二字,隻寫離別風光,然而滿腔離情,完全注入景中,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其詩首尾相應,新穎而不落俗套。

    尋南溪常道士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1]。

    白雲依靜渚[2],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注釋

    [1]屐(jī)痕:指足跡。

    [2]渚(zhǔ):水中的小洲。

    簡析

    這首詩主要描寫詩人尋隱者不遇,卻別有所獲,領悟到“禪意”的妙處。結構嚴密緊湊,層層扣緊主題。唐代宗大曆(766—779)前後,是個感傷的時代,很多詩歌都著意表現感傷色彩,但更多的則是擺脫時代失意、政治苦悶、人世困惑,而追求寧靜、衝遠、淡泊。劉長卿此詩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心聲”。

    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1]。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2],從今又幾年。

    注釋

    [1]客:詩人自指。此句意謂,春已歸而自己尚未回去。

    [2]長沙傅:指賈誼。西漢賈誼曾為大臣所忌,貶為長沙王太傅。這裏借以自喻。

    簡析

    劉長卿生性剛直,不願依附權貴。肅宗至德年間,他被大官僚吳仲儒誣害,下蘇州獄,後貶潘州(今廣東茂名)南巴縣尉,這首詩當作於此時。仕途失意,橫遭貶謫,身處異鄉,又逢新年,不免思念家鄉,憤慨與傷感之情,油然而生。這首詩用典自喻,寫景抒情簡練而凝重,無限離愁躍然紙上。

    送僧歸日本錢起

    上國隨緣住[1],來途若夢行[2]。

    浮天滄海遠[3],去世法舟輕[4]。

    水月通禪寂[5],魚龍聽梵聲。

    唯憐一燈影[6],萬裏眼中明。

    注釋

    [1]上國:這裏指唐王朝。

    [2]來途:指從日本來中國。

    [3]浮天:舟船浮於天際。形容海麵寬廣,天好像浮在海上。

    [4]去世:離開塵世,這裏指離開中國。法舟輕:意為佛法高明,乘船歸國,將會一路順利。

    [5]水月:喻僧品格清美,同時也是寫海上夜景。禪寂:佛教悟道時清寂凝定的心境。

    [6]燈:雙關,以舟燈喻禪燈。

    簡析

    錢起是今浙江湖州人,天寶十年(751)賜進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與韓翃、李端、盧綸等號稱“大曆(唐代宗年號)十才子”。又與郎士元齊名,並稱“錢郎”。錢起當時詩名很盛,其詩多為贈別應酬之作,並以五言為主,自稱“五言長城”。 詩風清空閑雅、流麗纖秀,尤長於寫景,是大曆詩風的傑出代表。

    這裏詩人送一位日本僧人回國,(唐時與日本交往頻繁,有許多日本人來中國學習或做官,唐人集中多有寄贈日本人的篇章)讚揚了僧人不畏艱險,勇敢實現自已理想的精神,因為是寫贈僧人,所以用了許多佛家術語,是別具一格的送別詩。

    穀口書齋寄楊補闕[1] 錢起

    泉壑帶茅茨[2],雲霞生薜帷[3]。

    竹憐新雨後[4],山愛夕陽時。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

    家童掃蘿徑[5],昨與故人期。

    注釋

    [1]穀口:在今陝西涇(jīng)陽縣西北,當涇水出山之處。補闕:官名,職司規諫。

    [2]泉壑(hè):這裏指山水。壑:山溝。茅茨(cí):茅屋。

    [3]薜帷(bì Wéi):薜荔繞牆而生,有如帷幕。薜,即薜荔,常綠灌木。

    [4]憐:愛。

    [5]蘿徑:與“薜帷”照應,古時常蘿與薜合稱,曰薜蘿。

    簡析

    這是一首邀約詩,邀請友人楊補闕來書齋聚談。詩極寫書齋環境,幽靜清新。此詩最大特點是將水、雲、竹、山、鷺、花都人格化了,讓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讀來更有質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美好存在。“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 是本詩最出彩的句子,曆來被讚為寫景妙句。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1] 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2],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注釋

    [1]淮上:淮水之上,在今江蘇淮陰一帶。梁州:唐州名,在今陝西南鄭縣東。

    [2]江漢:漢江,流經梁州。

    簡析

    韋應物曾有自述詩曰:“身為裏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這當是他早年隨侍玄宗做侍衛時的行狀。後來竟洗心革麵,發奮讀書了,很有點像《除三害》裏的周處。人生的種種都經曆之後,漸歸於樸素平淡,也更看重真摯的感情。這首詩寫久別十年之後,忽然在淮上遇到梁州故人的情境和心情。詩題曰“喜會”,可是詩中寫到互看斑白的鬢發,歡欣中亦充滿感慨。

    賦得暮雨送李曹[1] 韋應物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2],冥冥鳥去遲[3]。

    海門深不見[4],浦樹遠含滋[5]。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6]。

    注釋

    [1]賦得:古人聚會分題賦詩,分到的詩題稱為“賦得”。

    [2]漠漠:水氣迷茫的樣子。

    [3]冥冥:天色昏暗的樣子。

    [4]海門:長江入海處,在今江蘇省海門市。

    [5]浦樹:江邊的樹木。滋:濕潤的意思。

    [6]散絲:指細雨,這裏喻眼淚。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特點是在暮雨中送別。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已無考,但從此詩看,想必與韋應物交誼頗深。詩作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著墨,將別淚和雨絲聯係起來,別具一格。全詩前後呼應,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韓翃

    長簟迎風早[1],空城澹月華[2]。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3]。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已賒[4]。

    向來吟秀句[5],不覺已鳴鴉。

    注釋

    [1]長簟(diàn):長竹。

    [2]澹(dàn):搖動的樣子。

    [3]砧杵(zhēn chǔ):搗衣用具,秋夜搗衣以備寒冬。

    [4]心期:指朋友間心心相映,熱切思念。賒:遲。

    [5]向來:這裏指整個晚上。

    簡析

    韓翃(hóng)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中進士。他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這是一首酬答程近所贈的同題詩。詩的前六句緊扣“秋夜”,聲色俱全,“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兩句尤其自然秀逸,被譽為佳句。末兩句稱讚程詩之美,為了應和此詩,竟至苦吟一夜,通宵未眠,足見彼此心期之切。詩人透過秋夜景色的典型描繪,構造了一種幽遠淒清的意境,詩味醇厚深長。

    闕 題[1] 劉眘虛

    道由白雲盡[2],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3],深柳讀書堂[4]。

    幽映每白日[5],清輝照衣裳。

    注釋

    [1]闕題:題原缺。

    [2]這句詩是指山路在白雲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

    [3]閑門:指門前清淨,環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門。

    [4]深柳:即茂密的柳樹。

    [5]幽映:指“深柳”在陽光映照下的濃蔭。

    簡析

    劉眘(shèn)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並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此詩原題已缺, 從詩的語意看來,似乎是寫友人在暮春山中隱居讀書的生活。詩圍繞“暮春”展開,白雲春光,落花流水,柳色清輝,清新自然,幽靜多趣。其所表現的情致甚為清遠。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1]。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

    羈旅長堪醉[2],相留畏曉鍾[3]。

    注釋

    [1]翻:義同“反”。

    [2]羈(jī)旅:猶漂泊。

    [3]曉鍾:報曉的鍾聲。

    簡析

    戴叔倫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後因家計窘迫,開始探尋仕途,成為出色的地方官吏。這首詩寫故人在秋夜月滿時,居然能偶集京城長安,感慨無限。因為相見不易,所以長夜歡聚;又因擔心分手,所以最怕聽聞報曉的鍾聲。款款寫來,層次分明,寫景有致,抒情深沉。

    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1],離別正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2],多難識君遲。

    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3]。

    注釋

    [1]故關:故鄉。衰草:冬草枯黃,故曰衰草。

    [2]為客:古人稱離開家鄉謀生或做官為作客。

    [3]風塵:指世事紛亂。此句意為在這離亂的年代,不知後會何期。

    簡析

    盧綸也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進士,在代宗、德宗朝,詩名頗著,文宗尤愛其詩,其作品對當時文體、詩風影響較大。此詩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別詩。流離患難中相交的知心朋友,本來就相見恨晚,當此衰草遍地的季節又要分別,而且世事紛亂相會無期,怎叫人不傷心落淚。這首詩以“悲”字貫穿全篇,抒情多於寫景,悲愴之情躍然紙上。

    喜見外弟又言別[1] 李益

    十年離亂後[2],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3],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4],秋山又幾重?

    注釋

    [1]外弟:表弟。

    [2]亂:指安史之亂。

    [3]滄海: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

    [4]巴陵:今湖南省嶽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

    簡析

    李益,唐“大曆十才子”之一,自負才地,多所淩忽,為眾不容,仕途自然也不順遂。安史之亂、繼以藩鎮割據,詩人李益的少年,就是在此背景下度過的。離亂長達十年,親戚都下落不明,當與童稚之交的表弟再相見已不相識了。這本身已夠悲涼了,而相遇後馬上又要分別,驚喜中又有離情,雖平鋪直敘卻十分真切感人。詩用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人生聚散的一幕。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1]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2],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3]。

    注釋

    [1]雲陽:今陝西涇陽縣。館:驛站館舍。韓紳:一作“韓升卿”。韓愈的四叔名紳卿,與司空曙同時,曾任涇陽縣令,可能即為此人。

    [2]翻疑:反而懷疑。

    [3]離杯:餞別的酒。共傳:傳杯共飲。

    簡析

    司空曙,“大曆十才子”之一,在長安時常與盧綸、獨孤及和錢起吟詠唱和。他的詩大部分屬於酬贈之作,由於仕途蹭蹬,又長期遷謫,所以對遭遇不幸的友人常表現出深切的關心。本詩是一首惜別詩,描寫詩人與好友韓紳乍見又別之情,不勝黯然。“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已成千古名句。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1]。

    注釋

    [1]霍家親:一作“蔡家親”,都指表親。晉大將羊祜為蔡邕外孫,因功授爵卻要求轉送表兄弟蔡襲。西漢霍去病是衛青姐姐的兒子,衛霍兩家也是表親。

    簡析

    司空曙和盧綸均名列“大曆十才子”,又是表兄弟,關係十分親密。詩人“磊落有奇才”,但因為“性耿介,不幹權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這首詩前半部分即寫靜夜荒村,詩人陋室貧居的悲涼與淒苦;後半部分寫表弟盧綸來訪,孤苦的境遇中見到親友,自然喜出望外。這一悲一喜,互相映襯,深刻地表現了主題。全詩悲喜交加,比喻貼切,意味深長。

    賊平後送人北歸[1] 司空曙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2]。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3]。

    曉月過殘壘[4],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注釋

    [1]賊平:指平定“安史之亂”。

    [2]時清:指時局已安定。

    [3]舊國:指故鄉。

    [4]殘壘:殘餘的軍壘。

    簡析

    這首詩寫於平定“安史之亂”後不久,時局基本穩定,當初與詩人一同南逃的友人要北返故鄉了,而詩人這次不是同行而是為其送行。想這漫長的歲月裏,大家因戰亂而流離失所,輾轉他鄉,人生已老,故鄉也殘破不堪,即便回去也是唯見青山。詩即寫出了友人惜別的傷感,也表達了故國殘破的悲痛。

    蜀先主廟[1] 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複五銖錢[2]。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3]。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4]。

    注釋

    [1]蜀先主廟: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縣)白帝山上,詩人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詩當作於此時。

    [2]五銖錢:漢武帝時的貨幣,此代指劉漢帝業。王莽代漢時,曾廢五銖錢,至光武帝時,又從馬援奏重鑄,天下稱便。這裏以光武帝恢複五銖錢,比喻劉備想複興漢室。

    [3]不象賢:此言劉備之子劉禪不肖,不能守業。

    [4]“淒涼”兩句是說,劉禪降魏後,東遷洛陽,被命為安樂縣公。魏太尉司馬昭在宴會中專命蜀國的女樂表演歌舞,旁人皆為之感傷,獨劉禪喜笑自若,樂不思蜀。

    簡析

    劉禹錫是中唐詩人,詩文俱佳,與白居易、李白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 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他主張革新,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這首詩當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謁蜀先主廟而發古今興亡之感慨。雖是懷古,其著眼點還在於當世。大唐經過開元盛世,到劉禹錫所處的時代,已經日薄西山;積極革新的一派屢遭打擊,不得施展。這不禁使詩人更加感慨萬千。全詩措詞精警凝煉,沉著超邁,垂戒無窮。

    沒蕃故人[1] 張籍

    前年戍月支[2],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注釋

    [1]沒:陷身。蕃(bō):外邦。指吐蕃。

    [2]月支:古西域氏族名,又稱月氏。

    簡析

    張籍,中唐詩人,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 除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其詩作語言凝煉而平易自然,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這首詩是悼念為征戰覆沒於異域的故人。詩的前半部分從戍守寫到全軍覆沒,消息全無,死生不明。後半部分想象戰場的衰敗,並懷著複雜的心情在天涯遙哭,巨大的悲慟在無望的希望中體現出來。語真而情苦,流露出非戰的思想。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1],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2],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3],萋萋滿別情[4]。

    注釋

    [1]離離:紛披繁盛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

    [3]王孫:原指貴族子弟,這裏指遠行的遊子。

    [4]萋萋:形容草茂盛的樣子。這兩句借用《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簡析

    傳說自居易十六歲時由江南到長安準備科舉考試,拿著自己的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看看他的姓名,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及至讀到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不由讚歎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難!”白居易從此名聲大振。本詩是一首千古傳唱的詠物詩,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詩人的本意。此詩通篇幾乎都在寫草,而詩題“送別”兩字也明顯說明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實是借草取喻,這從“萋萋滿別情”的出典更容易理解。

    旅宿 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