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唐韻:唐詩三百首精選

五言律詩(3/5)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3],歸來且閉關。

    注釋

    [1]薄:草木交錯曰薄。

    [2]閑閑:從容自得的樣子。

    [3]迢遞(tiáo dì):遙遠的樣子。嵩高:即嵩山。

    簡析

    這首詩是描寫詩人辭官歸隱途中的景色和心情。首聯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頷聯寫水寫鳥,托物寄情;頸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寓情於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詩人擅長寫景,更善於寫情,尤其是恬靜的閑適之情。詩中“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兩句,就把這種境界寫得淋漓盡致。

    終南山[1] 王維

    太乙近天都[2],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3],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釋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裏,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裏,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亦為終南山別名。

    [3]分野:古以二十八星宿與地上的州國相對應而劃分地理界域。這句指以太乙為標誌,東西兩邊就分屬不同星宿的分野了。

    簡析

    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回到京城後,曾隱居終南山,該詩當作於這一時期。全詩描繪了終南山巍峨壯麗、白雲青靄的萬千氣象,“隔水問樵夫”一句特別具有動感,是點睛之筆。

    酬張少府[1] 王維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2],空知返舊林。

    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

    [1]酬:回贈。

    [2]長策:高見。

    簡析

    這首詩是一首酬人之作。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地位在縣令之下。張少府當是詩人的友人。從詩的題目與詩的尾聯可以看出,大概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詢問窮通之理,似有勸其重新出山繼續為官之意,而王維則以此詩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願。

    過香積寺[1]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2]。

    注釋

    [1]香積寺: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南。

    [2]安禪:佛家語,指身心安然入於禪定。毒龍: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見《涅磐經》:“但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

    簡析

    王維的詩,不隻是“詩中有畫”,而且往往“詩中有道”。尤其晚年沉湎於佛家的空寂心境中,詩中的“道”,即禪理、禪趣尤濃。這首詩意在寫山寺,卻無一字直寫寺,而寺已在詩中,詩人完全透過寺外環境,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和自己的禪寂心境。“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精妙絕倫,被曆代譽為煉字的典範。

    送梓州李使君[1]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2]。

    漢女輸橦布[3],巴人訟芋田[4]。

    文翁翻教授[5],不敢倚先賢。

    注釋

    [1]梓州:即今四川三台縣,唐屬劍南道。使君是古代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2]樹杪(miǎo):樹梢。

    [3]漢女:川中婦女。橦(tóng)布:木棉織成的布,為梓州特產。

    [4]芋田:蜀中產芋,當時為主糧之一。這句指巴人常為農田事發生訟案。

    [5]文翁:廬江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翻:翻然改圖之意。

    簡析

    這是王維送友人李使君入蜀赴任時創作的一首投贈詩。詩人抓取特色,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梓州的山林奇勝和風俗民情,以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比擬李使君,寓意不能因為此地僻陋,人民難治,而改變文翁教化之策。全詩格調高遠,開朗明快,沒有一般送別詩的感傷氣氛。

    漢江臨泛[1] 王維

    楚塞三湘接[2],荊門九派通[3]。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4],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5]。

    注釋

    [1]題名又作《漢江臨眺》,但似以“臨泛”更為恰當。漢水源出陝西,從襄陽城中流過,把襄陽與樊城一分為二(合稱“襄樊”)。臨泛江上,隨著小舟在波瀾中搖晃,感覺遠處的天空都在搖動,非常恰當地扣題,寫出“臨泛”的獨特觀感。。

    [2]楚塞:襄陽一帶為古楚國北境,故稱。三湘:湘水的總稱。湘水合沅水為沅湘,合瀟水為瀟湘,合蒸水為蒸湘。

    [3]九派:今江西九江附近的一段長江,因此段有九條支流,故名。

    [4]浦:水邊。

    [5]山翁:指晉人山簡,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幼子,西晉將領,曾鎮守襄陽,有政績,好酒,每飲必醉。

    簡析

    開元二十六年(738),王維自河西塞外返回長安,開元二十八年(740),升為殿中侍禦史,當年秋冬之際,“知南選”,赴嶺南主持當地官吏選拔。他途經襄陽,泛舟漢江,遂寫下這首詩。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這首詩主要寫漢江臨泛的獨特感受,詠歎漢水之浩渺。在景色描繪中營造了意境,充滿了樂觀情緒,給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成為千古佳句。

    終南別業[1] 王維

    中歲頗好道[2],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3],談笑無還期。

    注釋

    [1]別業:別墅。

    [2]中歲:中年。道:這裏指佛理。

    [3]值:遇見。

    簡析

    終南別業就是輞川別業,也就是王維的莊園。這首詩既是寫景,也是寫隨遇而安的閑適恬淡之情。全詩圍繞“好道”二字寫詩人隱居終南超然物外的閑適情趣,“晚家南山陲”正為“好道”計。“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更是化工之筆,詩味、理趣兼而有之。

    臨洞庭上張丞相[1]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2]。

    氣蒸雲夢澤[3],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4],端居恥聖明[5]。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

    [1]張丞相:指張九齡。

    [2]太清:指天空。這句是說澄清的湖水與天空混為一色。

    [3]雲夢澤:古時雲、夢本為二澤,分別在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的長江沿岸一帶低窪地區,後來大部分淤為平地。今洞庭湖即為古時雲、夢二澤的一部分。

    [4]濟:渡水。

    [5]這句詩是說,自己在聖明之世閑居,實在慚愧。

    簡析

    詩名一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幹祿”詩。所謂“幹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孟浩然是山水詩人,卻並非甘於隱逸之人。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詩人西遊長安,獻此詩以求錄用。詩的前半部分寫洞庭湖的博大壯觀,以象征清明政治。後半部分是求仕,用垂釣者比喻執政者,用羨魚情比喻自己出仕的願望,寫得含而不露,不卑不亢。

    與諸子登峴山[1]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2],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3],讀罷淚沾襟。

    注釋

    [1]峴山(xiàn):又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城南。

    [2]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

    [3]羊公碑:西晉名將羊祜鎮守荊襄時,登山對同遊者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後人建此碑以紀念他。

    簡析

    這是一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詩人登上羊祜當年經常登臨的峴山,看到羊公碑,結合自己不遇的身世命運,不禁也產生了羊祜當年的感歎,淚濕衣襟。此詩感情真摯,平淡中見深遠。

    宴梅道士山房[1] 孟浩然

    林臥愁春盡,搴帷覽物華[2]。

    忽逢青鳥使[3],邀入赤鬆家[4]。

    金灶初開火[5],仙桃正發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6]。

    注釋

    [1]梅道士:孟浩然有《尋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詩,想來此人當是孟浩然隱居時的近鄰。

    [2]搴帷(qiān wéi):掀開帷幕。

    [3]青鳥:神話中的鳥名,西王母使者。這裏指梅道士派人來請詩人赴宴。

    [4]赤鬆:即赤鬆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5]金灶:指道家煉丹的爐灶。

    [6]流霞:仙酒名。

    簡析

    詩人閑居苦悶,正愁春天將要歸去,忽然梅道士遣使邀他前去做客,遂滿心歡喜。詩人以仙人來比喻道士的清逸,全詩都用了仙家的典故或道家的術語,類似一首遊仙詩,也自然地流露出詩人的向道之意。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1],南山歸敝廬[2]。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3]。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4]。

    注釋

    [1]北闕:指皇帝的宮殿。休上書:停止進奏章。

    [2]南山:終南山。敝廬:稱自己破落的家園。

    [3]青陽:指春天。“青陽”句意謂新春將到,逼得舊年除去。

    [4]虛:空寂。

    簡析

    相傳,孟浩然曾被王維邀至內署,恰遇玄宗到來,玄宗索詩,孟浩然就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後生氣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見此詩盡管寫得含蘊婉曲,玄宗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結果,孟浩然從此斷送了仕途。

    過故人莊[1]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2],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3],青山郭外斜[4]。

    開軒麵場圃[5],把酒話桑麻[6]。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7]。

    注釋

    [1]過:拜訪,探訪,看望。

    [2]具:準備,置辦。

    [3]合:環繞。

    [4]斜(xiá):迤邐遠去,連綿不絕。

    [5]場圃:農家的小院。菜園和打穀場。

    [6]桑麻:指桑樹和麻,這裏泛指莊稼。

    [7]就菊花:指欣賞菊花與飲酒。就:靠近、來。這裏指欣賞的意思。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應邀到一位故友田莊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中,舉杯飲酒,閑話家常,恬淡溫馨,仿佛一幅清新、樸實、美好的田園風景畫。全詩描繪出典型的農家生活場景,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將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融合在一起,於中也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世界的和諧。

    秦中寄遠上人[1] 孟浩然

    一丘常欲臥[2],三徑苦無資[3]。

    北土非吾願[4],東林懷我師[5]。

    黃金燃桂盡[6],壯誌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注釋

    [1]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2]一丘: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3]三徑:王莽專權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官回鄉,於院中辟三徑,唯與隱者求仲、羊仲來往。後便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

    [4]北土:指秦中。

    [5]東林:相傳晉著名高僧慧遠初居廬山西林寺,後因問道者多,刺史桓伊在山之東為其建東林寺。這裏借指遠上人所居之處。

    [6]這句詩比喻處境窘困。《戰國策·楚策》謂“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黃金喻食品,燃桂喻柴。

    簡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長安落第之後所寫,向遠上人報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訴說欲隱無處,欲仕非願,進退兩難之苦,因此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這首詩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這種不加潤色的白描手法,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悲苦,讀來感覺明朗直爽。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1]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2],滄江急夜流[3]。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4],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5]。

    注釋

    [1]桐廬江:即桐江,是錢塘江流經浙江桐廬的部分。廣陵:即揚州,又稱維揚。舊遊:老朋友。

    [2]暝:指黃昏。

    [3]滄江:滄同“蒼”,因江色蒼青,故稱。這裏指桐廬江。

    [4]建德:今屬浙江,居桐江上遊。這裏泛言桐廬、建德一帶江域。

    [5]海西頭:指揚州。揚州近海,故曰海西頭。隋煬帝《泛龍舟歌》:“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長安失遇後,漫遊吳越,夜宿桐廬江,將去建德,又感歎建德無一親故,遂至懷念維揚舊遊遙寄相思。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情,由桐廬江夜景引發旅途的孤寂情懷,景切情深,情景交融,撩人情思。

    留別王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1],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2],惜與故人違[3]。

    當路誰相假[4],知音世所稀。

    隻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注釋

    [1]寂寂:落寞。

    [2]尋芳草:隱居山林之意。

    [3]違:分離。

    [4]當路:當權者。假:相助,提攜。

    簡析

    孟浩然因《歲暮歸南山》一詩得罪了玄宗皇帝,因此仕途無望,打算回鄉隱居,臨行前給好友王維寫下這首留別詩。想到這次來長安無功而返,不免心中惆悵,不免發出“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的歎息,以及無人提攜引薦的哀怨。語言淺顯,而意味深長。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1],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2],平海夕漫漫[3]。

    注釋

    [1]這句是說,孟浩然家在襄陽,襄陽正當襄水之曲處,故雲。

    [2]迷津:典出《論語微子》:孔子周遊列國時,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卻被兩人譏諷,認為入世不如隱居好。這裏是慨歎自己彷徨失意。津:渡口。

    [3]平海:指寬平如海的江麵。漫漫:無邊無際,這裏形容時間“夕”。

    簡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孟浩然曾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幾次漫遊吳越,這首詩可能即作於此時。詩人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眷念襄陽、襄水。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一體,深沉含蓄。最後兩句透露了詩人仕途失意的悲慨,以及迷茫彷徨的心境。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1] 劉長卿

    古台搖落後[2],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3],雲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4],寒磬滿空林[5]。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注釋

    [1]吳公台: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朝沈慶之所築的弩台,後陳將吳明徹重修,故稱。

    [2]搖落:零落,凋殘。

    [3]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裏指吳公台上寺。

    [4]舊壘:即指吳公台。

    [5]磬(qìng):清冷的磬聲。

    簡析

    劉長卿是中唐詩人,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年間登進士第,為官主要在肅宗、德宗朝。他生平坎坷,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遇戰亂,因此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這是一首吊古詩,登臨前朝古跡,見其零落,不禁感慨萬端。惆悵之餘又想到:唯有滾滾的長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淘盡曆史的煙雲。很有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氣韻。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劉長卿

    流落征南將[1],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2],老去戀明時[3]。

    獨立三邊靜[4],輕生一劍知[5]。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注釋

    [1]征南將:指李中丞。

    [2]舊業:在家鄉的產業。

    [3]明時:對當時朝代的美稱。

    [4]三邊:指幽、並、涼三州邊遠諸郡,泛指邊疆。

    [5]輕生:不畏死亡。

    簡析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又題《送李中丞之襄州》,大致為安史之亂平息不久的詩作。詩人為主人公被斥退罷歸的不幸遭遇所感,抒發惋惜不滿與感慨之情。這首詩以深摯的情感頌揚了李將軍的英雄氣概、忠勇精神和所著功勳,對老將晚年罷歸流落的遭遇表示了無限同情。結尾一聯,寓情於景,以景襯情,含蓄地表現老將日暮途窮的境況,悲愴感人。

    餞別王十一南遊[1]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