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唐韻:唐詩三百首精選

五言律詩(2/5)

    [4]徒此揖清芬:隻有在此向您清高的品格致敬了。

    簡析

    孟浩然是一位飄逸的隱士。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又轉回湖北寓居,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一次,詩人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於是不無遺憾地寫下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這首詩結構嚴謹,語言古樸自然 ,用典全無斧鑿痕跡。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1],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2]。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3]。

    仍憐故鄉水[4],萬裏送行舟。

    注釋

    [1]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形勢險要,戰國時楚國的門戶。

    [2]大荒:廣闊的原野。

    [3]海樓:海市蜃樓,這裏形容江上雲霞美麗的景象。

    [4]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故稱。

    簡析

    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作。該詩作於開元十三年(725),一向生活在四川的李白這時二十五歲,要辭親遠遊,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了。詩寫得氣勢奔放,給人遼遠開闊的感覺,雖有惜別的情思,卻更多地表現出詩人愉快和樂觀的心境,一個意氣風發初入社會的青年形象曆曆如在眼前。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1]。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2]

    注釋

    [1]一:助詞,加強語氣。孤蓬:蓬草遇風吹散,飛轉無定,詩人常用來比喻遊子。

    [2]茲:此,現在。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的馬。

    簡析

    在李白的送友詩中,除了絕句《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詩人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長卷: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這些景象相互輝映,色彩斑斕,極具詩情畫意。班馬長鳴,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聽蜀僧濬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1],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2],餘響入霜鍾[3]。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注釋

    [1]綠綺:琴名,傳說司馬相如所用之名琴。

    [2]客:詩人自稱。這句是說,聽了蜀僧濬美妙的琴聲,心中好像流水洗過一樣感到輕快。

    [3]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則鍾鳴。這句是說琴音與鍾聲交響,也兼寓有知音之意。

    簡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聽一位從四川來的和尚彈琴。四川是詩人的故鄉,而以彈奏《鳳求凰》流傳後世的司馬相如也是四川人,所以詩一開始就聯想到他那有名的綠綺琴,讓讀者也隨詩人一同感受這份欣喜與激動,並完全沉浸在悠揚的意境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彈奏的技巧,而是通過自身的感受,從側麵讚美琴聲的高妙。讚美的同時還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對故鄉的眷戀。全詩一氣嗬成,勢如行雲流水,明快暢達。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1],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2]。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注釋

    [1]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

    [2]謝將軍:東晉謝尚,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聽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自己的作品,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讚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後官至東陽太守。

    簡析

    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後在當塗之作,那時詩人對未來已經不抱希望,但自負才華而怨艾無人賞識的情緒仍溢滿詩中。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做作。這首詩是一首五律,卻無對偶。有人認為李白才高,放逸不羈,興之所至,隨口諷誦,不顧及對偶。此說自有其理。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4]。

    注釋

    [1]國:國都,即京城長安。

    [2]深:茂盛,茂密。

    [3]此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4]這兩句是說,白頭發越抓越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安史之亂”中困居長安時所作。此時,詩人正身陷安祿山叛軍占領下的長安,國家殘破,家人離散,眼前的春景更讓人感觸叢生。此詩可謂字字珠璣,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係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1],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2]。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3]。

    注釋

    [1]鄜(fū)州:今陝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

    [2]這兩句寫詩人想象中妻子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雲鬟沾濕,玉臂生寒。

    [3]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麵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簡析

    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眷逃難到鄜州後,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卻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本來是詩人自己望月懷思,但他別出心裁,偏不直寫自己,而是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年幼“未解憶長安”之意,襯托妻之孤獨淒然,進而盼望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感人肺腑。

    春宿左省[1] 杜甫

    花隱掖垣暮[2],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3],因風想玉珂[4]。

    明朝有封事[5],數問夜如何[6]。

    注釋

    [1]宿:指值夜。

    [2]掖垣(yè yuán):禁牆,宮牆,這裏指門下省之牆。門下省和中書省位於宮牆的兩邊,像人的兩腋,故名。

    [3]金鑰;即金鎖。指開宮門的鎖鑰聲。

    [4]玉珂:馬籠頭上的裝飾品,馬行則響,謂之鳴珂。

    [5]封事:臣下上書奏事,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稱。

    [6]夜如何:問夜多深了,生怕耽誤早朝上封事的時間。

    簡析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從長安金光門逃出,冒險從小路來到唐肅宗在鳳翔的行在,任左拾遺。同年秋天,長安收複,不久杜甫隨皇帝還京。這首詩作於乾元元年(758)春天,記敘了詩人在左拾遺任上誠敬值宿,上朝前夜不安和焦盼的心情。結構嚴謹而又靈活,敘述詳明而有變化。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1] 杜甫

    此道昔歸順[2],西郊胡正繁[3]。

    至今猶破膽,應有未招魂[4]。

    近侍歸京邑[5],移官豈至尊[6]。

    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7]。

    注釋

    [1]詩名為“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yuàn),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因太長故錄在注中。

    [2]此道:指金光門。歸順:指投奔在鳳翔的唐肅宗。

    [3]胡:指安祿山的軍隊。

    [4]未招魂:心有餘悸,仍然魂不守舍。

    [5]近侍:侍奉皇帝的官,這裏指左拾遺之職。京邑:指華州,係畿縣,距京城不遠。

    [6]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難道是皇帝的本意嗎?意指受人讒害。

    [7]望千門:指回望宮殿。

    簡析

    安史之亂中,詩人曾自金光門混出城,由小路投奔鳳翔肅宗,任左拾遺,十月隨肅宗返長安。次年,也即乾元元年(758),因上書為宰相房琯的戰敗辯護,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又出金光門。詩人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遂作此詩。然而詩中寫道“移官豈至尊”,詩人不敢歸怨於君,隻得以“無才日衰老”自責。不忍去君,留戀故職,見得分明。後四句雖然寫得含蓄,實際還是有埋怨肅宗之意。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1],邊秋一雁聲[2]。

    露從今夜白[3],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4]。

    寄書長不達[5],況乃未休兵。

    注釋

    [1]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2]邊秋:邊塞的秋天。

    [3]露從今夜白:指白露節的夜晚。

    [4]此兩句是說,弟兄分散,家園無存,相互間都無從得知彼此的死生消息。

    [5]長:一直,老是。

    簡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時所作,這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杜甫有四個弟弟,穎、觀、豐、占,這時隻有杜占跟隨著地,其餘三個散居山東、河南。這首持抒發了詩人對諸弟及家鄉的懷念。感歎由於戰亂而造成的兄弟離散,無家可歸的悲慘遭遇。杜甫的詩總能把個人困境與人民苦難結合在一起,把生活小題與國家大事相聯係,讓人從中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這首詩即是如此。

    天末懷李白杜甫

    涼風起天末[1],君子意如何[2]。

    鴻雁幾時到[3],江湖秋水多[4]。

    文章憎命達[5],魑魅喜人過[6]。

    應共冤魂語[7],投詩贈汩羅。

    注釋

    [1]天末:天的盡頭。當時杜甫在秦州,地處邊塞,所以說天末。

    [2]君子:指李白。

    [3]鴻雁:比喻書信。

    [4]江湖秋水多:即前《夢李白》二首中“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之意,是對李白的關切之語。

    [5]這句是說,老天總是妒忌有文才的人,文章好了命運就不好。

    [6]魑魅(chī mèi):傳說中害人的山澤神怪,喜歡吞食過路的行人。這裏比喻李白行程凶險。

    [7]冤魂:指屈原。

    簡析

    這一首和《夢李白二首》當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大概作於乾元二年(759)。詩人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料想流放夜郎的李白,此時應該途經汨羅了,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當時李白已遇赦泛舟洞庭了。詩中蘊含著對友人深切的懷念、關切與同情,感情真摯感人。杜甫的懷人詩,寫得最多最好的,除懷妻、懷兄弟的以外,就數懷李白的了。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1] 杜甫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複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2],三朝出入榮[3]。

    江村獨歸處[4],寂寞養殘生。

    注釋

    [1]奉濟驛:在今四川綿陽。嚴公:即嚴武,曾兩次任劍南節度使,對杜甫生活多方照顧。因詩人前已有兩首送行詩,這裏稱“重送”。

    [2]列郡:指東西兩川屬邑。

    [3]三朝:指玄宗、肅宗、代宗三朝。

    [4]這句詩指送別後獨自回到浣花溪邊的草堂。

    簡析

    這首詩是寶應元年(762)七月送嚴武奉召還朝時所作。嚴武兩任劍南節度使,對時居成都的杜甫多有關照。當他奉召還京時,杜甫從成都直送到綿州才分手,依依惜別之情自不待言。詩既讚美嚴武,也發出自己“寂寞養殘生”的歎息。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節。

    別房太尉墓[1] 杜甫

    他鄉複行役[2],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幹土[3],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4],把劍覓徐君[5]。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注釋

    [1]房太尉:房琯。

    [2]複行役:指一再奔走。

    [3]這句詩意為眼淚流處,土都濕了。

    [4]謝傅:指謝安。這裏以謝安的鎮定自若、儒雅風流來比喻房琯。

    [5]這句詩典出《說苑》:“吳季劄聘晉,過徐,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歿,遂解劍係其塚樹而去。”這裏喻指杜房的交誼之深。

    簡析

    這是一首抒寫感傷情懷的悼亡詩。房琯在唐玄宗幸蜀時拜相,乾元元年(758)為肅宗所貶。杜甫與房琯政見頗多相同,被視為房琯一派,曾為其上疏力諫,得罪肅宗,險遭殺害。寶應二年(763),房琯又進為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兩年後,一再奔波的杜甫,途中看到故人墳墓,倍感淒涼,遂作此詩。前四句寫墳前哀憤,後四句寫臨別留戀;雍容典雅,飽含深情。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1]。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2],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釋

    [1]危檣(qiáng):高聳的桅杆。獨夜舟:孤零零的一隻船在江上過夜。

    [2]名豈:這句連下句,是用“反言以見意”的手法。杜甫確實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卻偏說不是,可見另有抱負;休官明明是因論事見棄,卻說是因為老病,是自解語。

    簡析

    這首詩作於代宗永泰元年(765),詩人攜家眷離開成都,乘舟東下渝州(今重慶)途中。詩的前半部分寫“旅夜”的情景,寓情於景之中;後半部分寫“書懷”,流露出詩人奔波勞苦、懷才不遇之情。杜甫懷有政治抱負,沒想到宦途屢遭排擠,而隻以文章得以揚名四海,全詩表現了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傷感,字字血淚,聲聲哀歎,感人至深。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1],乾坤日夜浮[2]。

    親朋無一字[3],老病有孤舟[4]。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釋

    [1]坼(chè):分裂,這裏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2]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裏,日月出沒於其中。”極言湖麵之廣大。

    [3]無一字:音訊全無。 字:這裏指書信。

    [4]這句詩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多種疾病,卻常乘舟漂泊。

    簡析

    這首詩寫於詩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三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暮冬臘月,泊舟嶽陽城下,登樓遠眺,寫下這首感懷之作。麵對浩翰汪洋的洞庭湖,詩人不禁發出由衷的禮讚;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詩人揮筆寫下這首情調悲壯,又含蘊著憂國憂民博大胸懷的千古名篇。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1]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2]。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3]。

    複值接輿醉[4],狂歌五柳前[5]。

    注釋

    [1]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後歸王維。王維在那裏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2]潺湲(chán yuán ):水流聲。這裏指水流緩慢的樣子,當作為“緩慢地流淌”解。

    [3]墟裏:村落。孤煙:直升的炊煙。

    [4]值:遇到。接輿:春秋楚隱士,裝狂遁世,不出去做官。這裏代指裴迪。

    [5]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這是詩人自比。

    簡析

    此詩是王維酬贈裴迪之作,其詩情景交融,不僅描寫了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優美景色,還刻畫了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表現了詩人隱居生活的閑適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山居秋暝[1]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2],王孫自可留[3]。

    注釋

    [1]暝:日落,天黑。

    [2]春芳:春天的芳華。歇:消歇,幹枯。

    [3]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楚辭·招隱士》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語。原是招隱士出山之意,這裏是反用。

    簡析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音響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漁舟穿荷的蓮動,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美好感受。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和詩情畫意中蘊含的高潔情懷。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1],車馬去閑閑[2]。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