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

第3章 多點兒處世智慧,就不會處處碰壁(1/5)

    《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34816449549,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0438698533293070,6874386810978438151]}]},"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人生處處充滿坎坷,隻有多點兒心機,才不會步入死胡同,沒有退路,找不到出口。相反往往會發現柳暗花明、四處通達,不僅有路可走,還有更好的路選擇。

    胡文英這樣評介莊子:“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這是一種高超的處世哲學,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領悟。

    現代人經常會說,要用出世的態度,來做入世的事業。入世,就是要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作為行事做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如果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就可能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無法自拔,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麵地看待問題,這樣的話就再也難以有大的作為。在這種時候,就需要有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要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凡事“盡人事,聽天命”,不放棄,不苛求。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平靜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些,便會看得遠一些,對有些事情淡然處之,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出世的態度去做入世的事情,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麵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如果隻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去做一些實際的事情,也隻能落得個“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就好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發想要脫離地球一樣,豈不可笑?很多人以為儒家主張入世,佛家和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始祖之一莊子來說吧,他又何嚐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能肯定,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專心致誌做一番大事。莊子的眼是冷的,正是因為他的內心火熱。為了深入這個世界,他必須先走出去追求至真之理,這便是道家的處世哲學。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很平靜地為她料理後事,不悲不喜。鄰居都很奇怪,如果是別人遇到這樣的情形,肯定都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於是,有好事者問莊子,“你老婆死了,難道你不傷心嗎?為什麽不見你哭呢?”莊子回答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夠左右的。數十年前,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她,現在她又走了。她從虛無中來,現在回歸虛無中去,她隻是回到了她該去的地方。正如一個遠行的遊客,身心疲憊,回到了家鄉。我妻子隻是回家了而已,有什麽好傷心的呢?”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像莊子那樣超脫的,然而我們卻可以從中體會到一種強大的心靈力量。莊子固然愛他的妻子,然而他懂得化解這種悲傷情緒。生老病死乃天數,豈為人力改變!妻子去世已成事實,即便悲天愴地,痛不欲生,於事何補?正是這種以出世精神看透入世之事的大智慧,讓莊子釋然了,擺脫了妻子去世的悲傷和痛苦。

    出世是為了更好地入世;入世是為了更好地出世。人活著就要謀生,要做事,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社會,都不能有半點虛妄。太陽每日早晨從東方升起,傍晚又從西邊落下,人生苦短,絕不能虛度光陰。入世常常是無奈的,人從母體中降生,發出第一聲啼哭之時,便已經別無選擇地入世了。然而,麵對艱難的世事和無常的命運,人們又希望有一種精神層麵的寄托。這種寄托,便是出世精神。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人們麵對困難和挫折時,便能夠更加坦然。

    著名歌手李娜在歌唱生涯的高峰期急流勇退,很多人都很驚訝。在麵對記者的提問時,李娜說:“我把塵世中的煩惱和過去名利場的經曆、成績、榮譽、教訓全都拋諸腦後,我尋找原本蘊藏在我們每個人心靈之內的那麽一種清靜的覺醒,那麽一種安寧的本性的衝動,然後潛下心來,慢慢領會自然與人類生來即已具有的和諧與真諦。”我們回顧李娜的經曆就會發現,她出家是為了尋求一種心靈的充實。入世和出世原本是相輔相成的,出世也是為了體悟人生的大智慧,最終實現更好的入世。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真正的隱士既是皈依平凡、甘於平淡的淡泊者,也是逃避現實的脆弱者。即便如此,他們超凡脫俗的情操,卻又是我們應該佩服和欣賞的。在紛擾無常的世間,我們如能“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便一定能夠放平心態,寵辱不驚。那麽,我們的事業必將更加成功,人生也一定更加精彩!

    世間萬物並非如溪水般清澈見底,人之見地亦不可能完全統一,待人、遇事有時不得不糊塗度過。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池水過於清澈,魚就難以生存;人過分苛察,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世界上,無論清理得多麽光潔的物件,在顯微鏡下都滿是細菌;無論多麽平坦的鏡子,在高倍放大鏡下都會變得凹凸不平。試想一下,若我們整日拿著顯微鏡去觀察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若我們整日用放大鏡去看別人身上的毛病,恐怕人人都滿身缺點、無可救藥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帶眾弟子出遊,走了許久,又累又餓,正巧看到一個酒家,孔子吩咐一個弟子去向老板要點兒吃的。這個弟子走過去對老板說:“我是孔子的學生,我們和老師走累了,能否給我們點兒吃的?”老板一聽是孔子的學生,便想出難題考一考他,說道:“既然你是聖人孔子的弟子,肯定智慧不凡,我寫個字,如果你認識的話就隨便吃。”弟子心想這個荒野小店的老板能認識幾個字,於是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老板在紙上認認真真地寫了個“真”字。弟子想都沒想就說:“這個字太簡單了,‘真’字誰不認識啊!”老板大笑道:“錯。你連這個字都不認識,還敢冒充孔子的弟子。”然後吩咐小二將其趕出酒家。孔子見弟子兩手空空、垂頭喪氣地回來,問明原委後,親自去酒家理論。孔子對老板說:“我是孔子,我的弟子才疏學淺,我能否看一下那個字呢?”老板說:“當然,如果你認識這個字,東西隨便吃。”老板將字遞給孔子看,孔子捋了捋胡子說:“這個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們隨便吃。”弟子不服,追問孔子:“這明明是‘真’,老師為什麽念成‘直八’?”孔子說:“為人處世,無須事事認‘真’,你非要認‘真’,焉不碰壁?”

    聖人孔子教導弟子的話道出了智慧的處世之道。為人處世,隻有遵循求大同存小異的心態,有肚量,能容人,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朋友,才能夠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如果凡事“明察秋毫”,無論什麽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辯個黑白對錯,論個是非曲直,那麽定會令周圍的人避之不及,最後隻能關起門來,顧影自憐了。

    認真是一種品德,是成就事業、取信於人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不分情況,事事認真以待、苛求至察,那麽認真就會變為較真。認真與較真,一字之差,內涵卻相差很多,或許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是對認真與較真區別的最好闡釋。世間萬物並非如溪水般清澈見底,人之見地亦不可能完全統一,待人、遇事有時不得不糊塗一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絕非是文人憑空臆造,而是對紛紜人世的總結。這種經驗式的實用主義在當今社會中依然閃爍著智慧的火花,這也是“糊塗”的生命力所在。

    較真是一種性格缺陷,是人心胸狹隘的表現。古今中外,但凡成功人士無不是胸襟廣闊,不驕不躁,處事沉著,謙恭而不張揚,冷靜而不失措,對小人的嘲諷謾罵也能夠泰然處之,凡事存一顆寬容之心,不過分苛求、過分較真。生活需要的是彎曲藝術,做人做事也需要一點兒彈性。認真做事並無過錯,但如果太過認真,陷於較真,鑽入牛角尖,就得不償失了。事實上,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並非易事,除了需要有良好的修養之外,還需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