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叔奇遇

第214章 蛙(3/3)

    聞由於受曆史條件的局限,未及解決蟾蜍(蛙)為什麽會與月亮發生關係的。瀏覽諸種解說,仍停留在前人考證居多,不外說嫦娥的前身是《山海經》常儀或女和,《大荒北經》有: “女和,月母之國。”並未提及蛙與嫦娥、月精的關係。趙國華認為月亮的圓缺與婦女的薪水均為二十八天,於是母係社會的人便把兩者相聯係。蛙是子宮的象征,月亮的圓缺跟蛙腹膨大或縮小相似,蛙本主司生殖,因此初民由此而引申出月亮裏邊有蛙的想象。他說: “這就是月亮神話的起源,這就是月中蟾蜍的來曆。月亮神話是東起河南,西至青海這地區遠古先民的偉大創造,也許是夏人先民中女性的偉大創造。”①他與聞的意見一致,並在聞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補充。那麽,我國夏民族先民對月的崇拜應早於太陽,因為他提到那時尚未進入以農耕為主的時濟,黃河流域又比較溫暖,太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不特別重要。這與喧鬧一時的太陽神話一元論恰好針鋒相對。趙還提及,“古人是以女性為水,取蛙析雨的奧秘就隱藏在女性有信水之中。”②因此,在巫術禮儀中,蛙與月,蛙與女,蛙與水便發生了合一的感應關係。待進入以農耕為主要經濟的社會以後,青蛙崇拜仍在廣泛的地區得以繼續,並由月精發展到兼有雨水之神的功能,也就很容易理解。

    蛙進入月中為蟾蜍以後,嫦娥與女媧的神格便大不一樣,道家的神仙說對其進行了改造,文人生花妙筆的美化,更使她跟鼓著大圓肚子的女媧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她已成為女性美的化身,在後人心目中怎麽會將其跟一隻不起眼的蛙連在一塊兒呢?可見文化的變遷因素很複雜而曲折,也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在提高,並不斷用美的規律改造著一切。嫦娥成為女性美的象征,也就是人們用美的規律改造古文老神話的結果。

    3。蛙神話與稻作文化

    上麵所涉及的都是中原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蛙崇拜。此外,在廣西恭城還發現有春秋時代的蛙蛇紋青銅尊,左江崖壁畫的蛙形人,古越人銅鼓上的多種姿態的蛙形象。廣西西部地區壯族民間流行的一年一度的螞拐(蛙)節,使學術界一度對蛙崇拜、蛙神話與稻作文化的關係產生了興趣。考古學證明,遠在七千年以前,河姆渡文化已有骨耜,用來作農耕翻地和水利工具。①“栽培水稻的農業已成為當時的主要經濟部門”②。壯族先民甌,作為古代百越的一支,“從事耜耕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水稻的栽培技術及耕作規模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③有學者認為,甌部落的原始圖騰便是蛙。④並說: “甌實為上古壯語蛙的漢字記音。甌、烏滸、合浦是同一語音在不同時代的演變,現代人念合浦,與蛙的壯語詞音極相近。由此可知,甌部落即蛙部落。甌駱意為山溝裏的蛙部落。”⑤

    但現實生活中留下的節日風俗與蛙的神話傳說,不僅生殖崇拜的特點越來越模糊,圖騰崇拜的痕跡也很微弱。因此對壯族蛙崇拜的研究便有了不完全相似的理解。

    廣西花山崖壁畫是我國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岩畫。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