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叔奇遇

第211章 龍(3/3)

    外來說或巴比倫起源說,早已沒有市場。恐龍說也站不住腳,因為被古生物學家命名(實際是根據英文Dinosaur或Dinosaurian的譯名)為“恐龍”的那種巨大的爬行動物,據說距今有六千七百萬年至一億九千萬年。人類的曆史最多三百多萬年,此時恐龍早已絕跡。“古生物學上之所謂龍,與傳說中所謂龍,截然為兩回事。”①此外,河馬說、牛說、豕說、犬說、魚說、雲說等等,都影響甚微。到目前為止,最令人矚目的是鱷魚說,似有取代蛇說之趨勢,但蛇說仍很占優勢,並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蜥蠍說、馬說在頗有聲勢的探龍大合唱中,亦不甘寂寞,有所獨見。因為蛇說提出早,學術界比較熟悉,後文將列專節介紹。本節重點介紹鱷說、馬說與蜥蜴說。7

    ①鱷類說

    A、白族王明達的南蠻鱷魚說

    衛聚賢主張龍即鱷魚①,楊鍾健認為殷墟甲骨文的龍字,是鱷的形象。②自1979年以後,大陸學術界最早提出鱷魚說的,是王明達的《也談我國神話中龍形象的產生》③。該文認為,從考古發現的夏陶器、殷商青銅器到漢帛畫與壁畫,所有的龍均有足,而蛇是沒有足的。在漢文古文獻上,經常龍、蛇並提,說明龍是龍,蛇是蛇。在雲南邊疆,“東漢昭通孟孝琚碑上左有龍,右有虎,下有龜和蛇,分得清清楚楚。”說明另有一種動物比蛇更像龍。該文認為“龍形象的基調是鱷魚”。提出的論點概括如下:

    第一,我國古代神話所描述的龍,最早工藝美術品上的龍,形象的基調都是鱷。《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了一種夔: “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日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夔是龍的一種。鱷魚的皮可以張鼓,它發出的聲音很奇特,即所謂“龍吟”。出土的夏、殷、戰國、漢幾代文物上的龍,或有鱗紋、巨眼、利爪,或大口,都具鱷形。

    第二,該文引用了英國湯姆生(J.ArtharThomson)的《動物生活史》①對鱷習性的介紹,大意是在陸地上行動僵硬,善水性,潛於水下待被捕小動物,尾有力,人到河邊同樣受它的攻擊。龍亦是在水裏善於施展威力。

    第三,龍崇拜起源於南蠻。夏入主中原之前,南蠻曾在此統治,他們的龍崇拜得到廣泛的傳播。一直到後來在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多有舜、禹活動於南方的內容。由於夏取代了南蠻在中原的地位,所以在文字記載中夏人的龍神話傳說便特別多。

    這一見解很值得重視,可惜作者提供的論證不充分。作者共舉了三例,一例是聞一多所說越人“斷發紋身”的風習,再一例仍是聞所說楚人是以龍為圖騰的團族,還有一例是雲南傣族、白族所流傳的“九隆”神話。這些隻能說明百越(百越)係統曾崇拜蛟龍或龍,跟南蠻有何關係。南蠻指秦漢以後居住在長江中遊、漢水與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百越是指戰國至兩漢時期分布在東南與南部濱海地區的民族,地域廣,種姓多,俗稱“越”或“百越”,後來大部分融於漢族。百越龍,有一材料可參考:《少數民族神話論》。類似於Similar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we。

    我有點忙今天隻改一點,明天努力改8000字。( •̥́ ˍ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