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江

第143章 考題(1/2)

    冉江首先報出了幾組數據,包括義烏現在的人口數量、耕地麵積、特產等,“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除了耕地,義烏隻有少許蜜棗、紅糖,在義烏發展農業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義烏有雞毛換糖的傳統,從事小商品經營可以說是義烏唯一的出路!我在外地讀書的時候,曾經多次在火車上看到背著編織袋販賣小商品的義烏人,那時候我真正見識到了我們義烏人的生命力。”

    “正是他們告訴了我,回來是值得的!隻要給點春風,給一點機會,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憑著他們的睿智和勤奮,就不會再窮下去!”

    “而且前幾天我在縣裏還有各個鄉鎮的集貿市場上看了看,盡管我們在抓緊封堵治理,做小商品交易的老百姓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了。”

    “我問他們原因,他們也知道現在在抓投機倒把,但要是不這麽幹,家裏的老婆孩子就要挨餓,一邊是被抓,一邊是挨餓,他們做出這樣的決定也不奇怪!”

    “同時,縣裏的國有企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主動性不夠!前幾天我和您說過的那位陳江河回來了,您知道他做了一筆什麽生意麽?”冉江問道。

    “什麽生意?”謝高華好奇地問道,他本能地覺得這個問題不簡單。

    “他去棉紗廠買了棉紗廠不要的棉紗頭,棉紗頭對棉紗廠來說都是沒用的東西,要麽發給工人,要麽直接扔掉;但是陳江河去從中看到了商機,把棉紗頭帶回去做成拖把拿出去賣!”

    “如此以來,不僅給棉紗廠增加了收入,還帶動了身邊人賺了錢,同時還避免了浪費資源,這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如果沒有陳江河這樣的小商人,那些棉紗頭隻能被當成廢物丟掉,而陳家村的鄉親也找不到賺錢的機會!而要讓國有企業做這些事情的話,恐怕就不劃算了,工廠招收工人專門負責製作拖把的成本太高了。”喵喵尒説

    “從這個角度來看,私營經濟完全可以作為國有經濟的補充,這一點,許多大經濟學家都提到過,《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上也有文章。”冉江又拿出報紙給謝高華遞了過去。

    “英傑,你的書是真正讀進去了。”謝高華很是欣慰,像這樣思維清楚,同時懂得用政策理論來為自己提供依據的年輕人實在是太少了。

    “我還去了咱們縣的義亭養殖場,這家養殖場專門飼養最適合製作金華火腿的兩頭烏,火腿銷路很好,養殖場規模擴大了不少,養豬的數量增加了,可飼料卻跟不上,外麵的飼料不僅貴,而且還是緊俏貨,拿著錢都買不到。”

    兩頭烏就是金華豬的俗稱,原產東陽的畫水、湖溪,義烏的義亭,金華的孝順、澧浦、曹宅等地;其尾巴較長,比較直,頭、尾的毛發一般是黑色,體部為白色;因其頭頸部和臀尾部毛為黑色,其餘各處為白色,故稱之為“兩頭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