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還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處暑節氣的氣候變化】

    暑氣下降: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顯著變化階段,已不再暑氣逼人。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

    下午仍炎熱:“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即表明暑天的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但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

    全國天氣變化差異大:北方氣溫下降明顯,南方開始感受“秋老虎”。華南、西南、華西地區雷暴活動較多,尤其以華西地區秋雨偏多,但在9月份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開始進入少雨期。

    處暑節氣的人體反應依照自然界規律,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導致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秋乏”。

    同時容易出現口鼻幹燥、咽幹唇焦的燥證。

    早晚溫差大,人體不適應: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豔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很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情緒趨於穩定:秋天主收,這個季節的情緒會慢慢地收斂,表現出不亢奮、不鬱結的特點。

    培養好的生活習慣,逐步調節自己的脾氣、習氣和個性,情緒就能穩定。養生專家都強調“身心要雙修”,身體不好容易影響心理。中醫養生很注重“氣和”,氣順了,身心獲得舒展放鬆,心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了。

    【處暑節氣的養生原則】

    調整作息: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眾所周知的。

    秋季養生貴在和:立秋標誌著秋季的開始。

    此後,氣溫開始下降,空氣中的濕度也隨之下降。由於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密切相關,秋季人體內陰陽也隨之發生改變。秋季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因此,秋季養生在對精神情誌、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麵進行調節時,應注重一個“和”字,即“調和陰陽”,並結合“秋收”的特點進行養生保健。

    防秋燥:處暑時節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由於秋天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小,相對濕度下降,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於30%以下時,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幹澀粗糙、鼻腔幹燥疼痛或口燥咽幹、大便幹結等,需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發展為秋燥症。

    【寒涼解秋燥,多喝水】

    多食寒涼食品:飲食養生的方法對“秋燥”

    有很好的預防效果,特別提出要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黃瓜、番茄、冬瓜、百合、白蘿卜、胡蘿卜、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蘿、羅漢果、紅棗和湯、粥等,這不但有利於維生素的補充,還能夠增加水分的攝入。飲食上要盡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