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常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現代醫學認為,夏季中午1∶00—3∶00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由於出汗多散熱的緣故,血液大量集中於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或者當午飯後,消化道的血液供應增多,大腦的血液供應就更少。同時,夏至時,白天最長,天亮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

    中醫學認為,夏至時,濕邪彌漫,脾被濕邪所困,脾又主肌肉,人體四肢就會倦怠,人也會感到渾身乏力。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點,因此更需要午休,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

    【要調理夏天容易得的胃腸炎】

    胃腸炎以上吐下瀉、脘腹疼痛為主要症狀。

    在中醫屬於“嘔吐”、“泄瀉”範疇,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受暑濕之邪或貪涼感受寒濕所致。夏至時節,氣溫高,濕度增大,容易受暑邪、濕邪。

    另外,在這個季節,不宜多食冷飲,以免損傷脾胃而致病。

    治療胃腸炎可將鮮藕1000克左右洗淨,開水燙後搗碎取汁,用開水衝服,每天2次服完。另外,在濕度大的季節,細菌容易繁殖,飲食要衛生,少吃隔夜飯菜,碗筷要洗涮幹淨,不吃路邊攤的食物,以免染上腸炎、痢疾。體虛的人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

    小暑清心除煩,自我調理度苦夏

    【黃帝內經小暑養生經】

    小暑為每年公曆的7月6—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是特別熱。這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則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在這個節氣裏熱帶氣旋開始增多。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髒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髒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小暑時節溫度較高,降雨增多,即將進入三伏天。濕熱重是其特點,此時是人皮膚病的高發期,如日光性皮炎、痤瘡、曬傷、丘疹性蕁麻疹等,因此要做到預防為主,盡量少到草叢、樹蔭下或潮濕、蚊蟲多的地方,室內可熏蚊香。發生皮疹後可外用含有激素的各種軟膏或霜劑,口服抗過敏藥,注意最好不用紅花油等,因為有時會致敏,使病情加重。

    【小暑節氣的氣候變化】

    天氣較熱:小暑日“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此時雖然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

    多有暴雨:暴雨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總結。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衝決圩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