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半,他就不下去了,皺著眉思考該怎麽形容。

    陳佑嗬嗬一笑,他大概明白了趙德昭的困惑,同時也想通了冉益謙的目的,心下輕鬆,便不急著回答,目光轉向賈尋幽:“賈先生有何見解?”

    賈尋幽微微搖頭:“不過是因事而為罷了。”

    見趙德昭麵露困惑,賈尋幽不得不仔細解釋:“譬如殺人,有謀殺者,有故殺者,有鬥殺者,罪皆不同。單論謀殺,有殺部曲官戶者,有殺無罪良人者,有殺本府上官者,罪又不同。世事相易,罪罰輕重,須得仔細考量,不可一概而論。”

    這邊賈尋幽在給兩個孩子,主要是魏王講解賞罰之理,陳佑則在考慮該怎麽處理餘林案。

    賈尋幽那句“因事而為”得好,單獨拿出來,這隻是一件普通的案子。其中隱情種種、內幕重重,在這個時代不缺。

    但是,這個複雜的案子發生在廬州,發生在陳佑治下,很可能會被有心缺做攻擊陳佑的機會。

    別的不,單是餘林該不該判死刑,就會吵翻。

    不用多想,冉益謙要求親自審理,應該就是為了借這個案件來宣揚自己的觀點。

    才答應下來,不可能再攔著不讓他去做。

    如此一來,陳佑想把這件事按在廬州就有點困難了。

    正思忖應對方法,突然聽趙德昭出聲詢問:“既然縣令等人都知道所做之事違反律令,為甚仍要去做?”

    陳佑回過神來,見賈尋幽看過來,朝他點點頭,開口回答:“大王要知曉,律令再好,也需要人能執校執法不嚴,則違法不必究,致使有法不須依。就如餘林案,縣令所為錯處甚多,糊塗斷案是其一,有案不查是其二,擅銷卷宗是其三,縱犯不緝是其四,若是這四處皆不錯,則餘林案或不會發生。”

    “為政者當首重教化。”賈尋幽插話道,“縣令錯漏甚多,是因為其不通教化。鄉裏諸人欺壓苦主偏幫大戶,是因教化不校”

    兩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不過的都是一件事:他們不聽話啊!

    眼看兩個孩子一下子接收這麽多的信息有些迷糊了,陳佑出言結束這次課業,讓兩人歇息玩樂。

    陳賈二人並肩走出學堂,走了一陣,陳佑出身問道:“若是先生為知州,當如何斷此案?”

    賈尋幽沒有馬上回答,沉默著繼續向前。

    陳佑也不著急,就這麽安靜地等待賈尋幽給出自己的答案。

    好一會兒,賈尋幽才開口:“私仇不敵國法。”

    陳佑點頭,他明白賈尋幽的想法了。

    回到自己書廳,陳佑開始寫信,不管會不會有人拿這件事來做文章,他都得提前做好準備,首要任務是統一思想,免得盟友們戰成一團,憑白叫人占了便宜。

    就在陳佑同京中溝通的時候,陶際華帶著巢縣一幹熱回到了合肥,審判即將開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