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支出計錢一千七百二十九萬貫,主要是現錢和糧、鹽。國庫僅餘現錢二百萬貫有奇,今年三月出綾、羅、錦、綺等得錢二百一十萬貫、銀十三萬兩,以供南北軍費。”

    龐中和不緊不慢地出一個又一個數字,十分的慎重。

    “根據計算,若多次少量典賣,其值可增四十萬貫上下。即,每歲結餘現錢約四百五十萬貫。我朝共有二百一十六府州,一千又八十縣,設使每縣增吏學博士一人,助教三人,生二十人,則每歲支出增加約十萬貫。”

    龐中和頓了一下,出結論:“若無它事,國朝歲入完全可以支撐各地設置吏學。”

    廳內氣氛仍然十分凝重,他們都知道這個結論是理想狀況下的結論,而且增加的支出隻算了俸祿,沒算各種補貼之類的。

    陳佑用手中銅印敲了一下桌子,問道:“海軍,還有軍兵撫恤,你都算上了麽?”

    “沒櫻”龐中和苦笑一聲,“非但這些沒算,各地最近都在上奏要多截留一些稅錢用作法司改製,這部分也沒來得及算進去。”

    “海軍支出大頭在船廠營地以及戰船,船廠營地也就今年需要花錢,戰船的話,一百艘戰船艇,兩三年內造完應該不成問題吧?”

    汪弘洋出聲插話。

    “照這麽算,每年固定支出隻有軍將俸祿,總不至於比吏學還多。”

    “嗯。”陳佑點頭,不置可否。

    汪弘洋繼續道:“各地截留多少稅錢,要看戶部。”

    他看向陳佑:“不知孫宣懷可能擋住康自觀?”

    陳佑手中動作不停,口中回道:“估計困難。不過康自觀同王平章和王彥川關係都不錯,我明日去問問王平章,不會叫戶部拿一個離譜的數字出來。”

    停了一下,陳佑補充道:“軍兵撫恤這一塊,我正著灑查軍費支出,叫樞密院順便盯著點,兵部那邊動手腳的可能不大。”

    “但也不能忽視。”龐中和連忙道,“現在我們向戶部要賬越來越不容易了,而且撫恤不經樞密院,稍微改幾個數字,根本發現不了!”

    “可以叫肅政司去查。”劉熙古提了一句。

    陳佑把玩著銅印的手停了一下,稍稍思忖後開口:“我會跟薛居正提一下。事涉軍隊和錢糧,他應該會重視。”

    話間,他的手重又開始活動,銅印在指間翻轉。

    一句話完,他輕笑道:“就這樣罷,總不至於一個撫恤加上吏學一年能花掉一兩百萬貫吧!”

    汪弘洋頷首,隨即扭頭看向劉熙古:“這樣的話就隻剩一個冗員和學生生計的問題了。”

    “冗員其實不算問題。”劉熙古解釋道,“縣裏麵的確用不到三五百名吏員,可是底下的裏、鄉甚至村足夠安置這些人。唯一可慮的就是吏員增多導致每年給出的俸祿增多,真到三十年後,一個縣比現在多三五百人領俸,將數倍於吏學支出。”

    其實這都不是什麽事,曆史上宋朝一年稅賦有記載的巔峰時期是至道末的七千又八十九萬三千貫,正常年景平均是五千萬到六千萬之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