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五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和共同提高,也必然要求在工作上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原則,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物質財富與精神產品同時產出的做法,從而切實將災後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共同建設好。正因如此,東汽人在加快恢複生產和搞好災後重建的同時,企業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不僅從未停止和削弱,而且顯得更加堅強有力和卓有成效。在這當中,東汽黨政不僅對自身班子建設抓得很緊並對領導幹部有著嚴格要求,而且因勢利導在各級黨組織開展了火線入黨、黨員佩戴黨徽以及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宣傳報告活動,從而使企業抗災重建處處飄揚黨旗並閃耀著黨的光輝,尤其激勵廣大幹部黨員在危難關頭能夠豁得出去、衝得上來,充分發揮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使廣大職工群眾深受鼓舞和教育,有了學習的榜樣和工作的主心骨。其中,東汽黨政以及許多黨員、幹部和職工個人還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組織部、中華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僑聯、國資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德陽市委、德陽市政府等黨和政府各級部門、各級組織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範、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勞動獎章、全國“工人先鋒號”以及全國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為了大力宣傳弘揚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英雄事跡,按照中央和省市黨政的統一安排,東汽還派人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和恢複重建先進事跡報告會,四川省、德陽市舉辦的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會,並應邀在全國各地對黨政幹部、部隊官兵、企業職工、學校師生以及社會各界、兄弟單位做了以《東汽人挺起如山的脊梁》《東汽精神催人奮進》等為題的數十場主題巡回報告,從而使東汽英模事跡傳遍旌湖兩岸、巴山蜀水和祖國大地,所到之處引起強烈的反響、共鳴並受到高度讚揚。自“5·12”特大震災發生以來,東汽的抗震救災、恢複重建不僅進一步凝聚了東汽人的情感、思想和意誌,而且使東汽文化和東汽精神有了新的升華並成為時代最強音,從而激勵東汽人與全國人民一道不畏艱險、自強不息、勇往直前,以頑強意誌和堅定信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都在認真學習領會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決心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國有企業尤其包括東汽這類研製大型火力發電、核能發電、風力發電、重型燃機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發電設備及動力裝置,產品產業涉及國計民生乃至國防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必然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所以,對於勝利抗擊了“5·12”特大震災並使企業“浴火重生”崛起奮進的東汽人來說,全麵落實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戰略部署、根本任務和奮鬥目標,也是搞好企業各項事業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而且在這當中,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引導行動,思想自覺是行動自覺的前提,首先要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為此,我們企業同仁更要由小見大,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也應從學習理解與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總體把握上,著重在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等方麵加強理論與實踐。

    (一)在辦好國有企業的方向原則上增強“道路自信”,切實堅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胡錦濤同誌十八大報告中貫穿的一條主線。習近平同誌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講話時特別強調:“黨的十八大報告勾畫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這是因為,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隻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我們才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贏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由此可見,我們增強了“道路自信”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實現途徑,就進一步認清了“道路決定命運”在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中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的客觀必然性。

    因此,對於在祖國建設和經濟發展中肩負重任的國有骨幹企業來說,我們堅持“道路自信”也應具有自身認知和實踐的特殊針對性,著重在理性認識與工作實踐中認真落實習近平同誌講話的總體要求。既要感受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走過艱難曆程並取得來之不易的顯著成效的艱辛,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也要堅持企業改革發展的堅定正確的前進方向;既要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係、製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又要把握企業的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目標追求;既要深刻領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還要堅持以生產經營為中心、以職工群眾為主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保障和改善民生與人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既要深刻領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搞好企業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和黨的政治優勢,從而深刻領會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的必然要求。雖然東汽作為傳統的三線企業,當年建於西南偏遠地區的龍門山腳下,遠離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甚至交通幹線,可謂不占天時、沒有地利,使得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格外艱苦。正因東汽人始終珍藏一顆紮根三線、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赤膽忠心,對於自己所選擇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道路無怨無悔,從而使他們在40多年艱苦創業中能夠曆經磨難、辛勤耕耘、無私奉獻,並使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發展成為年產量3000萬千瓦發電機組規模、年產值超200億元效益的現代化企業,成為全國“三足鼎立”的三大汽輪機研發製造基地之一。

    (二)在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思想觀念上增強“理論自信”,始終遵循“科學發展觀的曆史地位和指導作用”。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帶領黨和人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集中全黨智慧創立了科學發展觀,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黨的十八大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順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願,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曆史與現實充分表明,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成為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與激勵全國人民經受考驗、化危為機、贏得主動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已在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中顯示了科學理論的強大真理力量,從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最新成果。所以,我們增強這種“理論自信”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行動指南。“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尤其在推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更要堅持不懈地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因此,對於在“5·12”特大震災中慘遭浩劫、損失最重的三線重點企業來說,在恢複生產、重建家園中更要體現“發展才能自強”的客觀真諦,並把加快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依靠增加產出、加快發展來克服困難、戰勝災害、求得生存和發展,以此準確把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在搞好受災員工及其家庭安置中更要堅持黨的“以人為本”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切實維護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主人翁地位,以此準確把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在追求“全麵協調可持續”的企業災後恢複重建和科學發展中,更要堅持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的同步建設和“兩個文明”的共同提高。尤其在參與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曆史大潮中,通過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努力增強企業發展的文化軟實力、核心競爭力與國際競爭力,以此準確把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在履行企業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不斷提升火電等傳統產業,積極開發核電、風電、氣電、光電等“清潔高效可再生能源”;重視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中更要堅持“統籌兼顧”,以此準確把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正因為有了科學發展觀的引領支撐,雖然遭逢千年不遇、曆史罕見的汶川特大震災給企業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和毀滅性破壞,尤其是幾百個同胞不幸罹難、數十億元資產損毀殆盡、企業生產基地與職工生活家園被迫整體搬遷……東汽人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與全國人民的有力支持下,卻能夠擦幹眼淚、挺起胸膛、穿越災難、從廢墟中崛起,並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氣概與“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出色業績,經受了抗擊8級特大地震的洗禮和考驗,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麵勝利。

    (三)在深化企業管理體製機製改革的探索實踐中增強“製度自信”,著力於“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既包含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等基本政治製度,也包括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以及建立在這些製度基礎上的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等各項具體製度,堅持這種製度體係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根本保障。因此,對於我國開發能源產業、建設電力工業和發展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的龍頭骨幹企業來說,東汽增強“製度自信”就要牢牢把握國有企業經濟組織的性質特點,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切實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推行公有製多種實現形式,繼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同時在深化以市場為取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體製機製改革中不斷調整、完善生產關係,切實搞好市場經濟體製和現代企業製度建設,努力適應發展市場經濟與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形勢發展客觀需要。其中包括堅持將競爭機製引入“人事用工分配”等企業發展工作的各個方麵,尤其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麵,使得國企改革真正成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切實增強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活力、控製力、影響力和主導作用。而且,國有企業的性質與使命也決定和要求必須處理好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解決好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涉及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等諸多問題。這也必然要求國有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既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又要在節能環保、擴大就業、維護穩定、奉獻社會、發展先進文化等方麵做出應有貢獻,以此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作用。正是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體現了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越性,東汽人才僅用1年零9個月就在異地全麵建成了東汽新基地。東汽人更加牢記胡錦濤同誌災後親臨東汽、溫家寶同誌震後六次到東汽關心指導抗災重建時的親切囑托和殷切希望,按照“更加先進、更加安全、更能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緊緊瞄準創辦“技術一流、管理一流、裝備一流、質量一流”的“國際一流電力設備企業”的奮鬥目標,很快使“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東汽拔地而起,在做大做強中又傲然屹立於祖國大地和世界的東方。

    黨的十八大報告係統總結了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全麵部署。這就要求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全麵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並以此不斷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進而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如今與全國各行各業一樣,國有企業幹部職工正乘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強勁東風,尤其是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八大精神上來,統一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上來,統一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兩個翻一番”的宏偉奮鬥目標上來,更加振奮精神、鼓足士氣、躊躇滿誌、不辱使命,並以增加投入產出、加快發展步伐、創造新業績的勞動汗水和豐碩成果,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

    三、堅持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增添強勁有力的支撐激勵,這也是東汽精神不斷開掘的“動力源”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鬥;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能激勵中華兒女銳意進取。所以堅持精神支柱的激勵支撐,就是堅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不斷獲取強勁不竭的前進動力。為此,就要著眼於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情感紐帶,著力於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始終堅持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精神支撐,大力發揚艱苦奮鬥、勞動光榮、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以此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人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以熱愛祖國和貢獻自己全部力量建設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和尊嚴為最大恥辱。作為一種優秀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愛國主義也是一種對民族、對人民、對祖國大好河山眷戀熱愛的深厚情感,而在東汽則表現為一種熱愛企業、忠誠崗位、追求事業的責任使命,體現為幾代員工所秉持的產業報國、工業強國與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理想誌向。同時堅持將創新精神作為不竭動力和重要法寶,努力靠創新贏得市場激烈競爭與躋身世界強手之林。

    東汽精神既是對上下5000多年中華民族精神的一脈相承,又是在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的曆史條件下的升華和提振,從而在繼承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中增強了生命力和創造力,成為支撐和推動企業發展進步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正是在“泰山壓頂不彎腰”“艱苦奮鬥創大業”“自主創新攀高峰”的拚搏奮進中,東汽人在以“山、散、洞”的原則選址布局的情況下立足西部邊陲、紮根大山腳下而投身於祖國的三線建設,不僅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辛勤耕耘和執著追求傾注了“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且踐行了“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改革創新思想,同時發揚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從而在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等缺少“天時地利”的艱難處境中贏得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並實現了企業的生存發展。作為地處內陸盆地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龍頭企業,東汽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思想觀念、體製機製、方式方法等方麵的開拓創新,同時堅持靠自主研發推動產品更新、產業拓展,堅持用核心技術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從而始終走在我國的行業發展前列,在當代高新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世界大型發電設備製造俱樂部的一個重要成員。由此,也與時俱進地彰顯了東汽精神的精髓實質與核心內涵,集中體現了我國偉大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

    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發展史上,英勇的中國人民創造了紅旗渠精神、抗洪搶險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無數個精神標杆。每一個時代精神都是人民群眾的激情創造,都是國家力量的不斷提升與民族精神的豐富拓展。“注釋10”從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的抗洪搶險,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08年迎戰冰雪與抗震救災……災難一次次考驗砥礪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推動著中國社會在挫折中奮進與逆境中前行,災難也一次次彰顯了民族精神的升華和時代精神的凝聚。中國人民抗擊“5·12”特大震災的英勇壯舉再次表明,一個民族在最關鍵的時刻更顯其精神力量的強大無比。在這當中,越是大災大難越能激發東汽人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信心和勇氣。這種在平常中曆練與危難中迸發的東汽精神,就像當年鐵人王進喜帶領工人創造的大慶精神一樣,凝聚成催人奮進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支柱和強大動力。東汽精神是東汽人在抗擊“5·12”特大震災中彰顯和迸發出來的,它首先體現的是振聾發聵、氣壯山河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其強力支撐又恰恰來自於我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麵對這一新的考驗與嚴峻挑戰的集中體現。所以,傳承與弘揚東汽精神就要著眼於形成全民族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情感紐帶,著力於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以及理想信念、形勢任務的教育導向,特別在理解把握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抗震救災精神三者構成的全國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深切感受愛祖國與愛人民、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與國際人道主義的高度統一,以此弘揚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人民軍隊好、各族人民好、偉大祖國好的時代主旋律,在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豐富內涵的相互關係與內在聯係上,深入探尋和吸取東汽精神的“動力源”。

    (一)“不怕犧牲、敢於勝利”是災難彰顯東汽精神的英雄氣概,這是對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為民族風骨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集中體現。

    “地震災害使我們東汽受到了嚴重損失,東汽的廣大幹部、職工發揚了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精神,在災後的廢墟上迅速恢複生產,並實現了年產值100億元的目標。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充分體現了工人階級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實踐證明,東汽職工是好樣的!希望同誌們搞好當前生產,加快東汽重建,努力把東汽建設成國際一流的電力設備企業,讓新東汽拔地而起……”胡錦濤同誌頂風冒雪親臨東汽指導抗震救災、恢複重建的親切勉勵,既是對東汽人抗擊災難英勇表現的最高褒獎,也深刻揭示了東汽精神的第一個本質屬性,這就是對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集中體現。作為產品事關國計民生乃至國防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東汽由於地處龍門山地質斷裂帶並與震中僅一山之隔,因此麵對的是被徹底摧毀的滅頂之災,遭受的是數百同胞不幸遇難、數十億元資產損毀殆盡、數千戶員工家庭失去家園等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麵對破碎的家園和受難的同胞,東汽人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和全國軍民的真情幫助下,麵對來勢凶猛、慘絕人寰的特大震災能夠臨危不懼、挺起胸膛、擦幹眼淚、崛起於廢墟,在緊要關頭站得出來、豁得出去、衝得上去,用剛毅果敢的壯行義舉喊出了“廠房塌了可以重建,機器壞了可以修好”“隻要精神不倒,企業永遠不垮”“躺下去就是災民,站起來才是巨人”等響亮口號,迅速把一支生產大軍組織成搶險救人、抗震救災的強大力量。震後第8天,東汽災後第一批產品起運出廠;震後1個月,大部分關鍵設備恢複運轉,總體產能恢複到震前50%以上;到2008年年底,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東汽圓滿完成全年計劃生產任務,工業總產值刷新了曆史紀錄。東汽人從抗擊特大震災的奮起自救和浴血奮戰到迅速恢複生產和重建家園,從承受國際金融風暴的席卷衝擊到各方麵都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於地震當年仍然完成108億元總產值的出色業績,從“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奮力拚搏和努力完成“搶險救災、職工安置、災後重建”三大任務,到僅用1年零9個月時間就高速度、高起點地建設了一個嶄新東汽……這些都集中體現東汽精神的災難彰顯和危難關頭的迸發錘煉,激勵、支撐東汽人以血肉之軀為傾覆的廠房築起堅實的脊梁,用震不垮的意誌在廢墟上展現了當代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從而是對振聾發聵、氣壯山河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充分展示。

    由於工廠選址並建在龍門山脈腳下,實際上從40多年創業發展曆史的縱向過程來看,東汽人自建廠以來已抗擊和抵禦了三種災害:一是麵對經常感受到的各種大小不等的地震威脅與突發的百年不遇“5·12”8級特大震災的毀滅性重創;二是遭受連年發生、頻頻出現的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屢屢破壞;三是與全國各地一樣飽受了十年“文革”所造成的幹擾損害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人文災害的影響衝擊。在這當中,東汽人幾乎每年都要組織防汛抗洪專項工作,以保障企業財產和職工生命財產安全,包括在廠區、生活區疏通泄洪水溝河道、修築防洪堡坎堤壩,並組織人力、財力、物力參與當地黨和政府組織的抗洪搶險,共同防止諸如20世紀50年代特大山洪淹沒整個漢旺街道並造成嚴重傷亡損失的災情重演。而且早在1976年位於龍門山脈的四川鬆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大地震時,“十裏東汽”就感受了強烈的震動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和破壞。東汽人在那時就搭建和居住過抗震席棚並有了投入抗震救災的親身經曆,包括組織父老鄉親疏散撤離與民兵隊伍搶險救災、建立健全地震監測台站與應急防範機製、加固廠房、民宅以及醫院、學校等生產生活設施,加強預防地震知識的宣傳教育……東汽人正是以頑強意誌、拚搏勁頭並依靠集體智慧和力量來改造窮山惡水、抵禦災害破壞,從而在戰天鬥地中保衛了自己家園和勞動果實並贏得了企業的生存發展。

    東汽精神是在抗擊“5·12”特大震災中彰顯和迸發出來的,它首先以“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拚搏鬥誌反映了“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傲然風骨和英雄氣概,也是對“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具體實踐。東汽人戰勝災難並使企業在廢墟中重新崛起的事實已表明,“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既體現了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與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鬥的民族品格,也顯示了東汽人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以及戰勝災害、壓倒一切的勇猛勁頭和磅礴氣勢。“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既體現了中國人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敢於勝利的民族品格,也彰顯了東汽人出生入死、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質,以及敢與天地抗爭、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鬥誌和堅強意誌。“以人為本、尊重科學”既體現了對人民的高度關愛和科學的高度尊重與中華民族關愛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也反映了東汽人勇於擔當、敢有作為的責任意識和大局觀念,以及集中智慧力量辦大事、創大業的超常能力和強大威力。由此可見,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新的內涵,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當代中國的恢弘體現,也是永載四川和災區史冊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這當中,“東汽精神以其偉大的力量和獨特的內涵,感動了中國和世界,標注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注釋11”所以,踐行東汽精神就是弘揚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就是對我國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發揚光大。

    (二)“堅韌不拔、艱苦創業”是曆史鑄就東汽精神的優良本色,這是對以愛國主義為終極表現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光榮傳承。

    “東汽人是震不倒、壓不垮的,東汽人是站起來的一個真正的巨人……這是一種什麽力量的支持?這就是東汽精神。東汽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艱苦奮鬥、奮勇爭先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一定要把東汽辦成世界‘技術一流、管理一流、裝備一流、質量一流’的企業……我到東汽總是有特別的感覺,因為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在一起;在建設的時候,我們在一起。看到你們的發展進步,我心裏特別高興,我向你們致敬,向東汽人致敬!”震後十次到災區就有六次來東汽的溫家寶同誌的許多深情話語,既是對東汽人砥礪意誌優秀品質的高度評價,也深刻闡明了東汽精神另一個本質屬性,這就是對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世代繼承。作為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布局的內地骨幹企業,東汽因出於戰備考慮並以“靠山、分散、進洞”的原則選址而建在偏遠山區,企業的生產建設環境與員工的居住生活條件就格外艱苦。而在全國大小10餘個汽輪機廠家中,東汽則成為唯一一個不在中心城市甚至遠離交通幹線的山區企業,東汽人為謀求企業生存發展、贏得市場競爭的創業開拓也備嚐艱辛。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建廠初期“一根麻繩鬧革命”的艱苦奮鬥到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做行商、吃雜糧”的自力更生,從1974年建成投產以來創造“連續30多年不虧損”的奇跡到震後企業投入產出又連年刷新100億元、200億元、300億元的曆史紀錄,從企業發展的質量效益處於國內同行業的領跑位置到汽輪機年產量攀上了世界之最……經過40多年的培育積澱,曆史鑄就和創業實踐孕育了東汽精神,並支撐著東汽人紮根三線,為國爭光,“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以此度過一段段崢嶸歲月和艱難曲折的發展曆程。確實,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切文明成果無不是創業的勞動結晶。人類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使艱苦創業逐漸積澱成一種崇高美德。東汽人正是以這種優秀品格和無私奉獻,不斷地繼承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由於企業建在西部邊陲的鄉村地帶,不利的地理位置與惡劣的自然條件帶來的消極影響顯而易見。尤其因空間狹小、發展落後而又缺少城市功能和社會資源作依托,東汽人艱苦創業麵臨的工作困難和發展難題就更多,企業員工及其家屬子女的學習生活條件就更苦,企業也正出於當時的困窘處境和客觀無奈而履行了社會職能並辦起了小社會。在這當中,為使職工家屬能夠擺脫工作生活、升學就業、看病就醫、居住購物等方麵存在的種種困擾和後顧之憂,東汽辦起了子弟幼兒園、小學、中學、技校以及職工醫院和職工大學,還辦起了居委會、公安分局,並建起了商場、農場、賓館、俱樂部、文化宮、體育館、運動場、遊泳池等豐富與改善職工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設施場所,以此維護並保障了企業安定的生產建設環境與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解決了員工家庭需要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生活難題和民生問題。現在來看,東汽人當年堅持的這些特有的觀念和做法不僅事出有因確實需要,而且遵循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尤其堅持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並優先發展教育,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並保障勞動者就業權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並不斷增加勞動收入,堅持並健全社會保障體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解決住房困難問題、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等方麵更得到自覺認識和深刻體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