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然,對每一個人而言,除了做一個成功的“本真”的你,還能幹什麽呢?也就是隻有那個成功的你,才是真實的你。

    2.黑與白都是加法

    人不可能學會自己學不會的東西,如果你不會成功卻要想通過學習成功學去學習成功,那也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會成功,都不缺少成功的因素以及成功的願望和原動力,這些因素及條件全都在你身上。你缺少的是發現這些條件,而以往的那種學習成功學的努力,其實不過是狗咬自己的尾巴在原地打轉的遊戲,根本不能邁出成功的步法,因此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學習成功學的人都是不會成功的人、不成功的人。一個人成功的動力隻能在你自己的身上,每一個人都具備實現真我的條件。隻想看到目標就立即采取行動,不需要繞彎子,而是直奔目標,在達到目標之前你會學會你必須學會的一切,隻要你在行動中別丟失了目標,這個不應該犯的錯誤,是通常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沒有目標的人,他們仿佛一點也沒有得到上帝的眷顧,一生忙忙碌碌糊裏糊塗,不知到今生活著是為什麽,仿佛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還有一種不幸的人是心裏有目標,後來把目標弄丟了。所以他們看起來就像是被上帝拋棄的人,既沒有信仰,也沒有理想,因此也就無所謂信念和事業。條條道路通羅馬,每個人都能走到羅馬,但決不是一天就能達到,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講,有的人的羅馬可能比較近,有的人的羅馬可能比較遠,終有一天都到達了目的地。

    隻有那些沒有目標的人,或半途放棄或失去目標的人,永遠到不了他的羅馬。事實上,這些人吃的苦、受的罪絕不比跋涉在朝聖路上的人少。而且他對生活的感受一生都在苦海裏。他的天空永遠是灰□□的。沒有了羅馬的人,是看不到燦爛的陽光的人。很多人認為為理想拚博奮鬥的人,付出的比別人多,其實不然。目標越明確的人,付出的越少,而磨難和挫折都會變成了生活的滋味。化解了痛苦,目標總是越來越近,直到最終實現理想。有信仰的人的種種做法都是對的,人們總是樂於肯定他們的行為,他們有著非常有利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而沒有理想的人的做法總是錯的,因為人們總是習慣否定他們,他們也總是找不到申辯的理由。越是目標遠大的人,他的行為就越難找到參考標準,他就越自由,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成功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他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惡魔。在人的性靈後麵還有著深邃複雜的元素,隻有經常對自己進行分析,這樣才可以找出自己的缺點、弱點和錯誤,並逐漸減少它、克服它。同時也在自我分析中發揚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也可以說“這本書創造了我”

    哲學家蒙田在其1580年出版的《隨筆集》中說過:“在我複製自己的仿本時,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尋找正確的比例,藉以感覺和衡量自己。因此,範本本身也要明確了。它得到了某種方式的完善。我一麵給別人畫我的肖像,一麵在我的想像中畫我的肖像,而且用色比原先更準確。如果說創造了這本書,那麽也可以說這本書創造了我。”很明顯,蒙田所謂“一而再、再而三地尋找的肖像”都是指他在寫書中不斷積極地進行自我分析,而且在自我分析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因而在書中及實際中鑄造了一個新我。

    人的智力潛能雖然是巨大的,但由於種種原因,不可能做到每種智力素質都均衡地全麵開發,而是著重選擇發展其某一個或幾個方麵的特長和優勢,進行重點開發。而隻有認真進行自我分析,才能選擇確定自己智力素質發展的重點。達爾文在自我分析時曾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且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在中人之上。”試想,如果達爾文對自己的覺察能力和觀察能力沒有認識,而偏要選擇需要很強的理解力的哲學專業,或需要過人的機智的軍事領域,那達爾文也就不是達爾文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