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陪讀”一詞甚為流行。在城市的各個中學附近,一些家長舍家棄業,把孩子送到外地一些名校學習,他們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顧孩子。不久前熱播的電視劇《陪讀》真實地再現了陪讀家庭的酸甜苦辣。劇中“陪讀媽媽”為了幫助女兒學習,不惜辭去工作,在陪讀村一住就是八年。為了遏製女兒朦朧的早戀,她花錢請“偵探”,在房門上安裝貓眼,甚至對女兒實行24小時的貼身跟蹤,以至母女反目,夫妻不和。

陪讀主要是因為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在學生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很多家長對孩子去外地求學不放心,怕孩子生活不好而影響學習,或是對孩子的自覺性不夠信任,想在身邊督促檢查子女學習。同時,他們認為陪讀節省了孩子住校的打飯、打水、洗衣服的時間,這樣孩子就多了一些學習時間,而且孩子的吃、住都有依靠。

一、陪讀加大了孩子的思想壓力

對於那些家庭困難的孩子,父母白天辛苦打工,晚上陪孩子,往往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孩子目睹了父母為了能讓自己安心讀書而終日辛勤勞作,激起了感激之情,自然而然地化為一種動力,這確實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對孩子來說,這種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並不一定就是積極的和正麵的。陪讀會帶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孩子擔心考試考不好,怕自己對不起陪讀的父母,容易產生一些情緒,比如失意、內疚、消極,甚至是憤怒的極端化情緒狀態。很多陪讀生認為父母這樣做並非有助學習的提高,他們一想到父母是為了自己放棄一切來陪讀,自己背負著兩代人的期望,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無法麵對為自己犧牲那麽多的父母,失落的是整個家庭,心理壓力就特別大。所以,陪讀既苦了父母,也難為了孩子。

二、陪讀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和自理能力的養成

家長陪讀雖然為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一些方便,但孩子是需要鍛煉和學習長大的。集體生活最能培養一個人的獨立與健全的人格,集體互動中的知識遠比書本上的知識要多得多。陪讀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以及對生活本身的切身感受,不利於學生的自理能力、適應新環境能力的養成;對於生活自理能力、自製力較差的孩子,家長的這種行為隻會讓他們的能力變得更差。此外,陪讀這種現象不利於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

三、陪讀家長本身起著不良示範作用

一些家長放棄事業、辭掉工作來陪讀本身就是對孩子的誤導,使孩子認為自己將來也可以像媽媽這樣生活,這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陪讀家長大多隻是照顧孩子的生活,關心孩子的學習,閑時則以打牌或其他娛樂活動打發,再次對孩子起到了不良示範作用。同時還使家庭教育帶上了功利色彩。

四、陪讀易限製孩子發展的空間

父母的再多努力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社會這個大課堂,而且易限製子女自我發展的空間。陪讀家長由於切斷了與社會的聯係,很難為孩子提供廣闊而全麵的視野。孩子,隻有獨自放飛,才能學會與人相處所需的寬容和忍讓,學會自律和堅強,從而發展出完善的人格。對於陪讀的父母們來說,適時地選擇退出,對孩子的成長可能要更好。

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利成長。家長有責任有義務關心孩子的學習,但是,前提必須是以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學習態度為主,聽聽孩子自己的意見,而非包辦代替似的陪讀。孩子終究是要長大,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去麵對生活。如果不能讓孩子從小鍛煉獨立生活能力,那麽孩子將來如何能很好地在社會上生存及立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