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伊川先生曰:誌道懇切,固是誠意。若迫切不中理,則反為不誠。蓋實理中自有緩急,不容如是之迫。觀天地經乃可知。——《二程遺書》卷二上

    2.13明道先生曰:孟子才高,學之無可依據。學者當學顏子,入聖人為近,有用力處。

    又曰:學者要學得不錯,須是學顏子。——《二程遺書》卷二上卷三

    2.14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地之間。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則行一不義,殺一不辜,有所不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二程遺書》卷五

    2.15明道先生曰:學隻要鞭辟近裏,著己而已。故"切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貂之邦行之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隻此是學。質美者得盡,渣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莊敬持養。及其到,則一也。——《二程遺書》卷十一

    2.16有人治園圃役知力甚勞。先生曰:"《蠱》之《象》:''君子振民育德''。君子之事,唯有此二者,餘無他為。二者,為己為人之道也。"——《二程遺書》卷十四

    2.18伊川先生曰:古之學者,優柔厭飫,有先後次序。今之學者,卻隻做一場話說,務高而已。常愛杜元凱語:"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今之學者,往往以遊、夏為小,不足學。然遊夏一言一事,卻總是實。後之學者好高,如人遊心於千裏之外。然自身卻隻在此。——《二程遺書》卷十五

    2.19仁之道,要隻消一個公字。公隻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作仁。公而以人體之,故為仁。隻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也。——《二程遺書》卷十五

    2.20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為文,不專意則不工。若專意,則誌局於此,又安能與天地同其大也?《書》曰:"玩物喪誌。"為文亦玩物也。呂與叔有詩雲:"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始類俳。獨立孔門無一事,隻輸顏氏得心齋。"古之學者惟務養情性,其他則不學。今為文者,專務章句悅人耳目。既務悅人,非俳優而何?曰:古者學為文否?曰:人見六經,便以謂聖人亦作文,不知聖人亦擄發胸中所蘊,自成文耳。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曰:遊、夏稱文學,何也?曰:遊、夏亦何嚐秉筆學為詞章也?且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豈詞章之文也?——《二程遺書》卷十八

    2.21莫說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說,便是自棄。雖與不能居仁由義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學便以道為誌。言人便以聖為誌。——《二程遺書》卷十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