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的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依然要宣傳“雇員”思想,因為現在中國的諸多國有企業最缺少的是“他們的”公司的感覺。

一般的打工族都會把公司當作是“他們”的公司,因為這裏隻是“我養家糊口拿工資的所在”,外企員工講“just for a piece of bread”,所謂“為五鬥米折腰”。這種雇傭思想造成員工隻完成白紙黑字上寫出的任務,多一點都不做。會造成他們不負責任,得過且過,敷衍了事。即便是得到的指令是明顯錯誤的,也會繼續執行,或是消極地等待下一個指令。如果企業領導也有這種思想,隻會顧短期效果,過於看重當前業績,而嚴重忽略員工感情,甚至做出殺雞取卵、貽害無窮的事來。一般而言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沒有多少個人真正的情感投入,也沒有多少集體的快樂。

美國企業多半是下班的鈴聲一響,生產線立即停擺,所有的工人放下工具就走。這個時候吊車可能還在半空吊著水泥,車床上可能還有半個沒有車完的零件。一般而言他們的員工薪水比較高,但是嚴重缺乏工作安全感。開除一個員工隻要公司中層就能做決定,而且十分迅捷。在倫理層麵上,他們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麽不對。你表現不佳,或是市場不好,或是公司覺得不應該雇傭你了。老板解雇員工,甚至把公司關門,有什麽問題嗎?又不是我某人的錯,我不過是在執行“市場的指令”而已。雖然現代社會這種赤裸裸的東西少了,但是這種思維依然未變。

歐洲人似乎更多地認為公司是“我們”的,這個“我們”是指公司員工,而非股東。“我們”工作是為了下個月、明年還有這份工作,是為了我們明天的生活更好。這種思想如此根深蒂固,沒有人能明了它從何時開始。在一個法國公司,開除一個員工首先得獲得公司工會的同意,其次要獲得該選區議員的同意,還要獲得相應的政府部門的同意。這也就罷了,要命的是公司還需要付大筆的錢,給政府、給保險組織、給社區、給個人,所以歐洲公司寧願把人養起來,不到萬不得已,不開除員工。

這種公司裏的員工自由散漫,說得多做得少。以我自己的所知所感而把全局性的指令拖延或幹脆自作主張,想怎麽幹就怎麽幹。把公家的東西拿到家裏的事情司空見慣。員工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重視,公司的辦公室政治氣氛濃厚,但是效率低下--不過也無所謂,因為這是我們的公司。

沒有私營企業的五六十年代,工人都是企業的主人。盡管集體企業比不上大國有那麽風光,畢竟也能和一級政府掛上鉤。工人們薪水不高,但所得很平均;工作能盡心盡力,但絕對不會把自己搞得很辛苦,或是產出超出別人許多。

公司是“他們的”好還是“我們的”好?四通公司當年曾經鮮明地宣傳過“雇員”思想,要求每一個員工把公司當作衣食父母來對待。這與當時濃厚的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終生雇傭、幹多幹少一個樣的現狀有關係。其實現在的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依然要宣傳這種“雇員”思想,因為現在中國的諸多國有企業最缺少的是“他們的”公司的感覺。

由於公司是“我們的”,所有者的權益被蔑視,經營者實際占有著公司,幕後的交易、貪汙行賄等等常常被看作是正常和合理的實踐,變成必須的經營成本。如何增強管理者的職業感,建立保證受托管理者的利益的規則,我們還剛剛開始。畢竟公司是自己擁有的時候比較少,在別人的公司裏打工的時間多。讓我們還是多一些“雇員”思想吧,至少可以讓我們保持對所有者的敬意,保持對規則的敬意,維持一個現代企業所必需的對資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