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職位越高,無聊的事越多,因為他們大多沒有日常工作的羈絆。習慣於高來高去的計劃與思辨,虛無縹緲的憂慮與果斷,甚至會無中生有地生出無數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道家老莊思想的一些要點,比如“無為”,“清靜”,“樂極生悲、無欲則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自勝者強”等等。全部充滿哲學的辯證思維,對中華民族的氣質有著深遠的影響。道家思想認為自然的東西最好,傾向於被動接受,反對任何主動性,把主動改變世界的反作用誇大,但道家思想也包含有思辨和機智的積極內容。

    比如說道家從水滴石穿,舌頭在、而牙齒磨沒的現象中得出結論--“柔弱勝剛強”,所以鼓勵在任何環境下要保持順從,以生存為最高目的。可是鬼子的刺刀擱在脖子上的時候,柔弱無論如何也勝不了剛強。再如道家所謂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其中的“慈”是為了不激起別人的惡感,“儉”是為保存資源,“不為天下先”是為了避免成為出頭鳥。說穿了都是為了保命,把馬斯洛的最低最基本的需求當作最高、唯一的行動目的和標準。或許美國人為天下先會導致他們的最終完蛋,但是它當老大的世界裏,多少被壓迫被奴役的國家要靠罵娘過日子,有些甚至熬不到那一天就死翹翹了。道家學說本質上是一種放任主義的學說,在政治上是中國無政府主義的祖宗;在經濟上是自由貿易主義的淵源;在管理上就是散漫、內向、不作為。

    最早的道家政治傳說是“皇帝垂手而天下治”,什麽都不幹,就由於民風淳樸,天下就安定,這隻能是傳說。春秋戰國後秦王朝的崛起和坍塌為道家的預言作了最好的注解,雷霆手段、剛正苛嚴、宏圖大業,但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包括項羽在內的人物都以急風驟雨的宏大功績顯赫一時,最後都敗給了什麽都不是的流氓劉邦。所以大漢初年,窮極思變、勞極思靜的中國,黃道哲學成為漢王朝的執政指針,而且確實對修養生息,恢複社會繁榮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漢初的三任丞相蕭何、曹參、陳平都是道家的信徒,竇皇後更是一個無比堅定的無為主義者。由此推測劉邦也多少應該是道家的信徒,比如“和親”就透出股濃濃的道家味道。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充盈,匈奴危害,豪強亂政,政府再無為,帝國就有可能滅亡的時候,儒家此時也就“自然”取代了道家,成為統治者的主流哲學了。

    而且從此以後,曆代執政者,大都“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為長期執政策略,而僅將道家的“無為”思想作為大亂之後的救急妙方。這是因為無政府主義、自由化思想有損中央政府的威嚴,使整個社會處於失控狀態,危害了社會的穩定。最後也會使老百姓的安居樂業成為夢想。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人追求利益的動似乎是更加深刻地來自於人類的本性,用壓製人類的本性來維持暫時的和諧,這種和諧太容易被打碎。

    大家都清靜無為時,誰第一個主動去積極操縱,誰就會獲得最大的利益,既然這樣,為什麽這個人不是我呢?不管這個人是皇帝,還是庶民,誰都可以這樣想,這樣做。朱元璋當了皇帝也希望當官的都清白能幹,愛民如子;老百姓都老老實實地在家種地養蠶,生兒育女,耕讀傳世。為此他給百姓建立戶口,沒收巨賈的財富,規定對貪汙者扒皮。人性的東西總會勝利,哪朝哪代都有貪官汙吏,明代也不例外。總有人要到處亂跑,去經商開廠,去當官去受賄,即使現時的中國也同樣如此。我以為人追求利益的衝動是無法壓製的,隻能建立公平的製度來規範,為防止官員的貪欲,隻有采取廣泛的監督才是治理之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