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在任務結構化和影響力都可高可低的時候,最好的領導方式都是任務導向,這是因為前者不再需要領導去多談人際關係,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彼此之間的關係都非常密切;而後者因為彼此之間沒有親密關係可言,任務也是一筆糊塗賬,大家都想著把事情做完就完了。

    還是讓我們拿一個中國曆史上的例子來說明菲德勒的理論。《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記載:韓信在漢四年平定了齊之後,有些飄飄然。派人送信給漢王劉邦說:“齊人偽詐多變,反複無常,南邊又與楚相鄰,如果不設立一個假齊王來鎮守,未來的形勢很難安定。請求漢王讓我以假齊王的身份方便行使權力。”當時,楚霸王項羽把劉邦圍困於河南滎陽,情勢非常緊急。漢王接信後大怒,厲聲罵道:“我被圍困在此,日夜盼望你發兵來幫助我,你卻要自己立為齊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腳,附耳說:“我們和項羽作戰不順利,怎麽可以因此就不許韓信做王呢?不如順勢立他做齊王,好好對待他,讓他把齊地固守好。不然的話可能會生出變數。”漢王頓時醒悟過來,又大聲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派遣張良親自到齊,立韓信為齊王,同時征用其兵,從背後偷襲楚霸王。西楚大敗,直接導致楚王垓下自刎,天下由此大漢一統。

    漢王劉邦和韓信的關係非常好,相互之間也非常信任,不然劉邦也不會讓韓信領兵獨自征戰,但是注意到人物的結構化程度很低,誰能告訴奪取天下、打敗項羽的三個步驟呢?同時職務權力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境地,韓信大軍,兵強馬壯,幫項羽則項羽勝,幫劉邦則劉邦贏。可以說處於項羽大兵包圍中的劉邦反而需要祈求韓信的支持,所以這件事就落在III 和IV區間的某一處了,領導行為上必須以人際為主要導向,這也是漢王及其助手們智慧的地方。

    權變的核心就是實事求是,根據實際的情況變化采取適當的領導行動,也就是說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最佳的領導方式。每一個領導都希望自己的方式是最合適的,但是再聰明、敏感的領導人也做不到時時事事最好。在年底或間斷性的考評中,有經驗的領導人都會有係統地多聽各方的意見,以改進自己的領導藝術。西方企業管理上則推薦使用所謂360度反饋以獲得珍貴的改進線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