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自己寫一個工作序列的單子確實是一個好辦法,我也這麽做,不過是寫在效率手冊上的,注意這種事不能讓秘書幹,因為他不能對這個負責,應該是你告訴秘書要做的事,要達到的目的,讓他協調安排時間。領導人還應鼓勵身邊的人也這樣幹,按照重要性排列,先專心做完第一件,然後做第二件。隻消一個月,你就會發現,整個組織的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居然可以完成許多看起來要花兩三倍時間才能做完的事情,而且一係列的小成功會讓組織士氣高昂。

    最後,我們需要一個不完美主義的行為哲學。99%的忙人是完美主義者,好了還要求更好,怎麽可能不忙呢?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信息不充分,人無完人,資源永遠不夠,溝通永遠不充分。和不完美較勁實在是不值得,更接近完美還是不完美。計劃要有冗餘,決策要有模糊,製度要有例外、用人要有保留和控製、目標要現實、行動要有妥協。這裏還是有“度”的問題,一涉及到“度”,領導學的藝術性就顯現出來了,食古不化、言必希臘,隻能是“狗屎不如”(毛主席在延安整風時期語)。

    信任與授權是分擔事務的重要辦法。這就要求領導人一定要找對人,否則關心細節十分必要。沒有授權許多人會以此來為進度緩慢找借口,而實際上他們是缺乏往前趕的理由。要知道蔣大總統漂亮的國防部作戰計劃永遠也趕不上毛主席的“酌情處理”來得有效,而這也是讓青年才俊嶄露頭角、脫穎而出的最好機會,授權也是在培養人才,而一個善於培養人才的領導人才是偉大的領導人。

    但是控製是必須的,“用人不疑”是有度的,封建帝國外封的蕃王,即便是兄弟子孫也有反叛的時候,何況是同事下屬呢?用一個更大的錯誤來掩蓋一個不大的錯誤,就是常常發生在過度授權的情形下的。有足夠的權力和資源來掩飾自己的過失的時候,為什麽不用呢?所謂控製就是要在目標、責任、時間和資源之間建立一個規則,以明了進度、及時解決問題,甚至是果斷中止。

    曾國藩起兵早期,既無人又無錢,就是一紙詔書,就開始招募鄉勇,要救國救民、殺賊勤王,這倒是像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不要錢物,隻要政策”。湘軍大敗太平天國後,文正公趕緊裁兵,表明心跡,做了一個“忠誠體國、節勁淩霜”的“同治中興第一名臣”。可以想象這是多麽“深得朕心”,要不然那個喜歡穿補丁褲子的道光皇帝和喜歡排場的慈禧老佛爺還不知道要忙多少時間、想出多少計謀來放倒他。

    曾大人的做法可以稱之為自我控製,不知道這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悲哀。或許對於國家民族而言,是好事,因為他避免了動亂,維持了局麵;但於個人而言,又是怎樣的評估呢?叱吒天下的英雄,要為保自己的名節而自我壓抑的滋味又有幾人能真正體會?領導人的繁忙,如果失去目標,就會是雪地裏打滑的車輪,高速空轉卻什麽都不會產生;也會是黑暗中的瞎子,每一步都是錯誤和危險。

    領導人都有一些不一樣的邏輯。毛主席說:“天塌下來有羅長子頂著。”還說:“世界是我們的,更是你們的!”而作為領導人的你讓下屬忙,他們才會滿意,你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均衡,再加幾句有高級馬屁嫌疑的話--你的下屬才安心,才有麵子,你才有時間去想大戰略、大問題,去做別人不能做的事。立言、立功、立德,各有層次,你說對不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