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31 暮色中的十裏堡

鐵路每厘米的前行都要靠鋼鐵的撞擊來完成,所經之處,必須有人須臾相守。這些在鐵路線上工作的人,就是我們生命的守護神。在城市的車站裏坐列車從此站到彼站,經過的大多是不停靠的小站。車務、工務、電務、公安,他們按照各自的職責,看護著鐵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鐵路行業的200多萬員工,絕大部分並不靠近旅行者。列車提速後,在繁忙幹線,一般50或100公裏的區間才會有客運站。列車風一般直奔目的地,一切都被甩在身後,小站的身影越來越模糊了,更加冷清,幾乎一塵不染。但是,你仔細看看,經過的每一個小站都是那麽嚴整,值班員挺直腰杆揚旗,像檢閱隊列的將軍。身穿黃馬夾的巡道工站在護欄網邊,用目光守望。

照片中的十裏堡車站像一幅水墨畫,超凡脫俗的雅致,深藏不露的高遠,令人心靈隱隱震撼。暮色蒼茫中,小站暫時告別了喧鬧,長出新綠的大樹上,鳥兒得意地鳴叫。站外是一條蜿蜒的石板鋪就的古驛道,兩旁是亮如鏡麵的水田,一汪濃濃的綠,不時有耕耘回來的老農婦和收了工的牛經過。鐵道線上常見的景致,都是城裏人沒有見識的原生態和辛勞。同車站建築一樣停留在那個年代的,還有依舊生活在車站下麵宿舍裏的老工人和家屬,他們不加任何修飾的純樸,是在別處再也尋不到的了,前來檢查工作的領導把這裏比作世外桃源。美麗並不缺少,時間長了,難免過於寂寞。但這就是小站職工,自適,曠遠,怡然,從不顯山露水,因為他們心中氣象萬千。

十裏堡車站曾經繁華過。瀏覽20世紀60年代的《鐵道工人》報,時見十裏堡站名。為了支援農業,他們組成貨運走訪組,宣傳辦理零擔運輸的手續和辦法,給公社運銷員送規章,幫農藥廠聯係運到黃口的農藥,把剛出窯的磚瓦由馬車拉改為火車運,造福一方鄉親。因為景色優美,20世紀80年代電影《兩個人的車站》,在此取景拍攝。

站在十裏堡車站,向下俯瞰,田野阡陌縱橫,村居炊煙嫋繞,一派絕美的田園風光。雖經幾十年風雨剝蝕、戰爭洗禮,十裏堡車站依然昂首挺立,實在讓人感動至懷。

無聲擷美。感知自己最近的事物,在司空見慣的地方抓住不易發現的美妙,記憶裏的十裏堡車站漾動著生命的旋律。感謝上海鐵道博物館許可先生,在繁華之大千,高蹈獨步,拍攝出簡樸聖潔的畫麵,創造出自由寧定的審美主體,給了我們深重的一擊。欣賞之餘,虔誠地祝願此類的影像不再是挽歌,而是永恒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