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30 離離原上草

    符離很古老,它的來曆可追溯到秦朝。史書上說,符離境內有離山,山上產符草,可編草席,故有符離之名。明代王英有詩雲:“初雨過符離,雲霞望欲迷。垂鞭信馬去,隨輦聽鶯啼。山繞行雲外,溪回帳殿西。夜深聞鼓角,天近月華低。”描寫的就是符離當年周圍的環境,足見符離當年是座美麗的集鎮。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白居易11歲時,父親白季庚任彭城縣令。一年後因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刺史出巡轄境時,別乘驛車隨行)。為躲避戰亂,白季庚把全家送往徐州以南60公裏的符離安居,住在古符離濉水南岸的毓村(現名東菜園),白居易在此前後生活22年,吟成了千古佳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在黃山頭建火車站,後改名為符離火車站。曲曲折折的鋼軌,改變了老鄉生活的模樣。沿街的房屋搖身一變,成了一間間酒樓、飯店、旅館,公司、貨倉,夜晚的香風裏不時飄來大城市裏才能聽到的音樂,連縣城裏都見不到的東西在這裏也能買到。符離火車站周圍逐漸形成集鎮,發展速度大大超過老符離,人們便以“符離”稱謂,這樣就形成了兩個符離。人們習慣稱“新符離”為“符離”,原符離為“老符離”。新符離經濟發達,成為符離的代名詞,老符離經濟落後逐漸淪為村落。老符離雖然沒落,但古跡尚存,至今還有宿州八景之一的“符離曉渡”遺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符離古縣城的中心濉河上建永濟橋,人稱符離橋。後來永濟橋幾經風雨,坍塌數次,修複數次。如今“符離曉渡”遺址在新符離大橋東500米處,雖經漫長歲月的衝刷,但留給人們的記憶還是清新如初。

    符離集享有“中國燒雞之鄉”的美譽。1994年春,徐州漢楚王墓出土泥封陶盆“符離丞印”,其內雞骨架安好。經鑒定,為“符離集貢雞”,即符離燒雞,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相傳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府張開仕進貢符離集貢雞,乾隆帝嚐後讚為一絕。符離集燒雞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精製而成的燒雞,香氣撲鼻,色佳味美,肉質雪白,肥而不膩,肉爛有絲連,嚼骨有餘香。1956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食品展銷會上名列前茅,被列入《中國名菜譜》,行銷海內外。經常出來旅行的人,早早就探出了車窗,不等列車停穩,就遠遠把錢遞了出去。買一隻符離集燒雞,讓等候的親人嚐嚐。也有挎著籃子的商販,不辭辛苦,跟車到徐州或蚌埠,一個車廂一個車廂地兜售,在吆喝聲中收獲欣喜。

    1966年,一場大戲開演。為貫徹鐵道部關於挖掘內部潛力,修建備戰聯絡線的指示,濟南鐵路局確定把津浦線符離集車站至西隴海夾河寨車站這段鐵路修通,作為津浦、隴海兩大幹線的聯絡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