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32 南宿州的兵事軼事

    宿州曆史悠久,人文景觀薈萃。秦漢時,已成為“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隋開“通濟渠”,遂成為“扼汴控淮,當南北衝要”的軍事重鎮。秦末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楚漢相爭,垓下決戰亦發生於此。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

    宿州,原名“南宿州”。1912年,英商在東關外興建火車站,候車室、電報室、路警室、貨房各一間,連成一排。此景至建國前,基本沒有什麽變化。1930年以前,宿縣站每天發送旅客僅100多人,全年發送5萬人次左右。抗戰勝利後,每年發送旅客約8萬人次。1954年發送旅客40萬人次,1960年發送旅客80萬人次,1985年發送旅客110萬人次,運量逐年提高。新建的宿州車站廣場塑像,英姿勃發的青年取代了傳統名吃燒雞,成為當地的顯赫地標。2009年7月19日,全長210.8公裏的宿州—淮安鐵路動工,不久的將來,宿州可望成為又一個旅客中轉之地。

    翻閱《宿州市誌》,在兵事、軼事章次記載中,宿州火車站的名字迭次出現。但凡曆史轉折時期,均有重大事件在此上演。從點式的記錄中,可以梳理出一個城市的成長路徑,拚成近代演進的金色年輪。

    武昌起義爆發後,撤職閑居的前江北提督雷振春,串通舊官吏,密謀假獨立。1911年11月2日,雷振春召集紳、商、學各界開會,宣告宿州脫離清王朝而“獨立”,並組建了“保安軍”,在四門戍樓上插上了白旗,表示歸向革命。逾年1月8日下午,自南京出逃的辮帥張勳在火車站短暫停留,雷振春上車晤見。兩人都有末日降臨之感,談到傷楚處,大男人相抱大哭。洞悉形勢後,雷振春不敢怠慢,趕緊打點行裝,第二天夜晚便悄悄溜上了北去的列車逃跑。不久,清軍魯軍方營和泰安巡防營竄來宿城,收起了四門的白旗,結束了鬧劇。2月中旬,革命軍粵軍司令劉逸使部攻入宿城,方營倉皇撤離,巡防營被繳械,宿城首次光複。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北伐部隊渡江北上,勢如破竹。6月,第十軍第三師潘善齋部進攻宿城。直魯聯軍於世銘旅兵力不足,不敢在城中固守,撤至火車站。在站前南北構築工事,挖了壕溝掩體,依托車站一帶的建築,進行頑抗。北伐軍的一個小分隊身穿便衣,從城西南角躍上城頭,沿南城牆登上城東南角的魁星樓,插上革命軍旗。據守在火車站的於部用鐵甲車上的大炮轟擊。7名勇士迎著一顆顆瀉來的炮彈,毫無畏懼,用身體緊緊抵住旗杆。勇士們最後全部犧牲,但勝利的旗幟始終在城樓上招展。大部隊在紅旗的指引下衝進縣城,隨即向火車站守敵進攻,很快突破防線。敢死隊員爬上鐵甲車,往射擊孔裏塞進手榴彈,引起彈藥劇烈爆炸。鐵甲車被炸得裂開,殘缺的肢塊濺向天空,於部四處逃散,北伐軍光複宿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