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19 臨城經曆了生命輪回

    車站是時代的注腳,總是醒目地標注在城市中央。每當懷念一座城市,念叨一座城市,經常旅行的人就會想起車站,為車站的建築所吸引、折服。本世紀初興建的車站,多是當時當地最精良優美的建築。一個世紀過去了,車站就像“活化石”,成為當地的重要文物,依然風姿綽約,是城市活著的靈魂。

    1967年的春節快到了,每家照例要放鞭炮貼春聯,迎接新的一年。聽鄰居們說,臨城的鞭炮又響又便宜,幾個小夥伴就由大人介紹上了列車尾部的守車。那時的運輸秩序已經很亂,60多公裏的路程走走停停,小站一擺就是個把小時。等到臨城已近中午,天空飄起雪花,一座異國風情的建築呈現在眼前。車內的嘈雜聲立刻散去,人們盡量讓目光從車廂裏延伸出去,凝神眺望著。仿佛童話中美麗的莊園佇立在風雪中,美得讓人心悸,難以釋懷。無論什麽時候經過,總要探出身子,千萬次也看不膩。車站雖然幾經改建,後起之秀愈發雄壯氣派,但那份情愫卻難以割舍,厚重堅硬感也替代不來。

    一座車站,大多數的時候,接受的是人們正麵仰視的目光。來到臨城,換一個角度,站裏的風景也別有一番滋味。20世紀20年代建的貨棧還在,鮮明的歐式建築,高高大大,像歐洲人的身材。雖是庫房,卻也是黃色飾麵,以整砌蘑菇石作牆基,牆體變化處,飾以縱橫交錯的隅石,產生了強烈的穩定感。20世紀40年代日軍修建的水塔還在,人們自然地聯想到鐵道遊擊隊,夜襲臨城、擊斃崗村、移栽閻團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都發生在這裏。

    《鐵道遊擊隊》書中每個人物都有原型。大隊長劉洪是兩個隊長的合稱,一個是草莽性格的首任隊長洪振海,另一個大隊長是劉金山。政委李正是綜合第一任政委杜季偉等幾位政委的特點塑造而成。精明幹練的副大隊長王強,很多故事都源自王誌勝。芳林嫂則是多位英雄女性的綜合,代表人物有三個。大腳時大嫂,丈夫是鐵路工人,被日本特務殺害。二嫂劉桂清,兒子是王誌勝的通訊員。還有一位尹大嫂,她不僅送情報,掩護傷員,還參加過襲擊敵人的戰鬥。這三個婦女都被捕過,受盡敵人的種種酷刑,有的被打碎頭骨,打斷肋骨,但從不屈服。放出後,繼續幫助遊擊隊工作。魯南人民是強悍的,魯南婦女受的苦難更深重,因而反抗更強烈。劉知俠在創作小說時,曾在鐵道遊擊隊生活了一段時間,采訪過劉二嫂,解放後又同住在濟南,經常見麵聚會。“文革”開始後,時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的劉知俠為躲避非人的折磨,從三層樓上逃了出來,跑到市郊的劉二嫂家,劉二嫂毫不猶豫地將他收留下來。麵對造反派貼在門前的通緝令和一次次的搜查,幾次機智地將劉知俠轉移到兒女們的住處。當時劉知俠並不知道,已是離休幹部的王誌勝早於數月前來劉家避難。兩人吃的是一鍋飯,住的隻有一牆之隔,卻從沒有見過麵。這是劉二嫂依照地下工作的紀律,以免他們遇到不測時互相牽連。王誌勝在她家住了8個月,劉知俠住了4個月。

    在昏暗的天地裏,生命的光芒才會醒目;在動蕩的社會裏,人格才顯得堅毅和神聖。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書的作者劉知俠不幸於1991年離開人間,書裏描寫的英雄們也大都遠離這個世界,但是他們的故事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淡出。如今在臨棗線上走走,隨便碰上哪一位有些歲數的職工,幾乎都能講出幾段關於鐵道遊擊隊的故事。遇上更為熱心的還會領上你,指點當年戰鬥的場景。這時你才發現,英雄的故事不僅書寫在文藝作品裏,更蕩漾在新世紀跆蕩的春風裏。

    和臨城一樣美的是車站人的心靈。1961年的一天傍晚(其時臨城站已改稱薛城站),天空烏雲密布。一陣涼風吹過,下起了小雨。剛從三趟客車上下來的800多名旅客,趕緊跑到候車室避雨。候車室很快人滿為患,水泄不通。可是露天廣場上還有四五百名旅客沒有地方躲避,天空越來越黑,大雨即將到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