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17 哥特式的台兒莊站

    台兒莊站建於1911年。因台姓立村,故稱台家莊,爾後演變成台莊、台兒莊。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京杭運河改道流經台兒莊,逐漸形成重鎮。

    台兒莊古城具有千年運河上最完整的運河文化遺產體係,擁有明清風貌的古河道、古碼頭、古駁岸、纖夫村,保存完好的一些古街巷、古民居、古商鋪等建築,舟楫搖曳,遍遊全城,運河兩岸港埠貨物堆積如山,河麵千帆競過,汽笛之聲不絕於耳。1912年1月台棗(台兒莊至棗莊)鐵路通車,火車站為哥特式建築風格。在設計中采用尖肋拱頂,正麵挺拔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新的框架結構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整個建築呈直升線條。奇偉的外觀和大廳內開闊的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素雅美觀,高聳峭拔。這一切,構成了莊重的氛圍,使人們進入這一環境,不自覺都會輕聲細語,悄然舉步。站前店麵林立,街巷縱橫,車水馬龍。每當夜幕降臨,港灣的點點漁火連同車站燈火,與夜色中的璀璨群星,營造了“一河漁火,十裏歌聲,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觀,人稱“小上海”。

    1937年的冬天異常寒冷。12月13日,日軍攻占南京。隨後,24日杭州陷落,27日濟南陷落。日軍從華北、淞滬兩個方向南北夾擊,計劃發起徐州會戰,打通津浦線。徐州一旦得手,日軍可充分利用機械化部隊的優勢,沿隴海鐵路西進,進入中國腹地,和集結在鄭州、武漢之間的中國軍隊主力進行決戰。

    為取得進攻徐州的據點,3月23日,4萬日軍向台兒莊發起進攻。我軍渴望戰鬥,李宗仁感慨地說:今日天如願,讓我們這輩子有一個抗日報國的機會,如能戰死沙場,才真死得其所。一位連長在給新婚妻子的遺書中寫道:“倭寇深入國土,民族危在旦夕。身為軍人,萬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誤。”中國軍隊在第二集團軍司令孫連仲將軍的指揮下,炸掉運河浮橋,切斷後路,背水一戰,在不足1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與日軍展開慘烈的廝殺。

    此時的台兒莊隻是嶧縣的一個小村莊,約有3000多戶人家,2萬人口,是蘇魯邊界上的重要商業集鎮,運河南岸即是江蘇省界。莊子四周有一道保存完好的磚土圍牆,高約四五米。圍牆四周有6個門,莊內有大小碉堡六七十個。此外,各地客商在此建有徽派、晉派、閩南等8種風格迥異的會館、民居、廟宇等,清真寺、關帝廟和火車站等建築物相當堅固。當時,第五戰區所屬第二集團軍30軍第31師池峰城部據守該地。連續數天,日軍動用坦克、飛機、大炮輪番猛烈轟炸,建築物成了廢墟,村莊變為焦土,但31師始終固守在陣地上。車站是雙方爭奪的焦點之一,93旅擔任台兒莊北門以西至火車站的防務。日軍以優勢兵力,在坦克掩護下蜂擁而來。我軍用集束手榴彈滾炸坦克,有的士兵被軋成肉泥,慘不忍睹。在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池峰城師長請示是否撤到運河南岸。孫連仲回答:“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向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再敢提過河者,殺無赦。”池峰城回到陣地下達命令:“除預備隊機動使用外,各分守之部隊,應與陣地共存亡,我個人亦不例外。我生,在陣地上;死,陣地就是我的墳墓。”我軍將士同心用命,揚長避短,多采用大刀、手榴彈,短兵刺殺,近身肉搏。見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不待爆炸,隨即拾起扔向敵人。2營堅守5天,與敵格鬥13次,營長顏省吾腹部重傷仍挽腸指揮不下火線。全營陣亡380餘人,敵人遺屍1100多具。戰至第8天,31師團長陣亡3人,營長隻剩下2人。戰後整點人數,均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每座房屋都要幾經爭奪,往往是白天為日軍占領,我軍夜間奪回。戰後的台兒莊屍橫遍野,一片廢墟,運河被染得殷紅,日軍的鋼盔阻塞了水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