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開埠後,全國各地的商人、藝人絡繹不絕,相繼來安營紮寨。無論是華人還是洋人,他們都是先認識了車站,然後才認識了商埠,認識了整個濟南。那渾厚而又有幾分神聖的鍾聲,曾經傳得很遠,頃刻間便將人聲鼎沸凝為肅靜,將活潑化作安寧。為適應不斷上漲的客流,車站多次進行了擴建,在西麵建起了兩層候車室和三座站台天橋,山東省委書記、著名書法家舒同用他獨創的舒體題寫了“濟南車站”的站名。

    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正麵的碑心石是一塊重103噸的整塊巨石,采自山東青島浮山。這種石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色澤紫發凝重,具有“永垂不朽”的品格。采運這塊碑石曆時7個半月,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這項工作。開采不易,運輸更難。毛坯石重達320噸,經第一次加工整形後減重至280噸。1953年10月6日,途經濟南站時,因受天橋標高限製,無法通過,特緊急修建一條便線。火車司機們小心翼翼,以直線20公裏、彎道10公裏的時速行駛,使碑料於10月13日安全運抵北京。

    1972年為歡迎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來濟南,新建了從站台直通站前廣場的出口,稱迎賓門。濟南站彩旗飄舞,喜氣洋洋。上午9時,當西哈努克由老帥徐向前陪同走下列車時,歡迎的人群中走出一位漂亮的小姑娘,把鮮花獻給了西哈努克。這位獻花的小姑娘就是後來成為影視明星的李媛媛,她塑造的《圍城》中的蘇文紈、《上海的早晨》中的三小姐等形象都已深入人心。

    我第一次來濟南是在1970年讀初中的時候,那高大的鍾樓倩影便深深印入我的腦海。我們住的招待所離車站很近,夜深人靜時,時常聽到渾厚的報時鍾聲。南來北往的旅客們就是在時鍾的指示下,踏上各自的旅程。住在附近的老濟南說,鍾聲就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每天聽到它,心裏麵踏實。現代化的車站越來越多,但大多沒有時鍾,這對乘車的人極為不便。

    濟南老站是1992年7月1日拆除的,同時遭拆除的包括一直被當作殖民記號的日本憲兵本部大樓、德國電報大樓等。開埠百年的濟南留下多處東西方建築,濟南老站稱得上是“群龍之首”,也是津浦鐵路沿途最為雄偉壯觀的建築。失去記憶的城市將失去魅力,同樣,缺失曆史的車站也將失去文脈。承載與保留,拯救與翻新,追溯與見證,老站作為一個文明刻度,成為城市夢中的仰望。近年來要求重建火車站的呼聲越來越高,相關專家表示,重建雖然在技術上有難度,但總體可行,關鍵是找到老火車站的設計原圖和精心選址。倘能如此,當是一件快事,鐵路迷們也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朝聖去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