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10 老槐樹的信仰

    初夏的泉城,淋著綿綿小雨,空氣中氤氳著涼爽的意韻。穿過車馬駢闐的城市幹道,拐進旁邊的槐蔭街,仿佛走進了另一個世界。道路兩旁的綠樹帶著遠離塵世的高潔,施施然出現於眼前。斑駁的肌理,華蓋般翠綠巨大的樹冠,像朵朵祥雲,飄舉在半空中,在如煙如織的細雨中化為一幅精美的水墨畫。

    明代前,大槐樹莊名為盤龍莊。明初的大遷徙幾乎席卷全國,最為人們所熟識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移民所到之處因思念故鄉而栽種家鄉槐樹。明萬曆年間,盤龍莊改稱大槐樹莊。隨著大槐樹莊的不斷擴大,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槐樹莊又延伸出南、北、中三個大槐樹莊。1947年,三個大槐樹莊改稱南大槐樹街、北大槐樹街、中大槐樹街。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派生出南大槐樹南街、北街,中大槐樹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蔭街等街巷。1955年,這一片區域屬濟南市第六區,因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而又拗口,遂將第六區改為槐蔭區。

    1909年,由德國工程師設計、興建津浦鐵路濟南機廠,廠址就設在大槐樹莊。據說當年德國人在一棵有著一百多年樹齡的老槐樹附近打下了建廠的第一根標杆,以大槐樹為中心擴展建廠,當時百姓俗稱大槐樹機廠。機廠由德國人道格米裏擔任廠長,廠內的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也全是德國人。建廠初期

    共有400餘名工人,其中有300餘名熟練工人是從天津、滄州、膠州等地招來的,各類設備82台,每年能修理機車30台、客車20輛、貨車100輛,到1921年發展為2000多人。濟南淪陷後,日本人將其更名為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濟南鐵路工廠。抗戰勝利後改為濟南機車廠、濟南機車車輛廠,新中國成立後稱為鐵道部濟南機車工廠。盡管廠名三番五次地改,但因工廠最初建在大槐樹村莊,當地人仍不改初衷地以大槐樹相稱。經曆一個世紀的變遷,廠內還完整保留第一任廠長辦公樓、高級職員與技術人員辦公樓和水塔、四維亭等。

    廠長辦公樓位於工廠大門的右側,是一幢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敦厚而華美。德式建築傳統的石牆基、磚牆,紅瓦四坡頂屋麵,有屋頂閣樓層。屋頂中間的走向轉為南北向,與主屋麵相穿插,加上幾個突出屋麵的老虎窗,打破了屋頂的呆板感。主入口位於中間,建有帶金屬盔頂的門廊,門廊立有兩根仿希臘陶立克柱式的石柱,柱頭頂端又做了一小段花瓣飾紋,大門、木樓梯、木地板裝飾考究。南外牆嵌著石刻銘記,上寫“1911年 首任德籍廠長道格米裏寓所”。因為兼有辦公和休息兩種功能,所以在樓底還有不可或缺的石砌地下室。高級職員辦公樓在廠區之外,體量、麵積都略小,中間的過道將房屋自然地隔成相對獨立的單元,關起門來就是個人的私密空間,也是比較典型的日耳曼風格建築。50立方米的磚砌水塔內為木樓梯、木地板,內凹的曲線形坡屋頂、拉長的拱形牆龕等造型奇特,除了實用,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德國人“租借”山東半島後,認為自己可以永久地占領這塊土地,因而大興土木,很多建築的使用期限都在百年以上,表達的是一種征服的欲望。當時四維亭建在三座德國小洋樓(高管人員公寓)南麵,洋樓之間用木柵欄隔開。德國廠長洋樓西南角有一棵高大的白丁香樹,洋樓前麵是花園,樓後有花圃和花室,園丁則住在東北方向一間德式平房中(現幼兒園辦公室),亭子西側還建有一個南北向遊泳池,當時濟南的公園也不過如此。四維亭牌匾懸掛在東南方向兩立柱之間,牌匾為楷體書寫,黑底金字,陰刻,於1955年前後丟失。立柱上方用中式花欞裝飾,早已損毀。亭中間石腿上原有一塊六棱青石桌麵,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被人拆走。亭子整體雖然呈現中國特色,但亭帽木結構仍持有德國建築風格,而不是中國卯榫結構。頂瓦乃是德國生產的牛舌瓦,六柱用的不規則五角棱柱,而不是圓柱,這與純中式亭子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四維亭是在1917年德國人撤離之後所建,據材質分析,建築用料有可能是用建設小洋樓時的餘料所建,主要供工廠中方高級管理人員及家屬休閑享用。現在,這個小亭子周邊早已成了職工家屬運動、娛樂的場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