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9 濟南站的鍾聲

    濟南,因地處古濟水(後稱大清河,其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濟南商埠,發軔於火車的轟鳴中。

    1898年,膠濟鐵路濟南站開始建設,1904年7月13日建成,1905年膠濟鐵路正式營業。濟南至青島間每日開行客貨混合列車和貨物列車各一對,時速45公裏,全程運行12小時。1910年,津浦鐵路濟南府站開始建設,站址在官紮營與茅家林之間,膠濟鐵路濟南站北側數百米,1911年12月建成啟用。1912年又建成客運天橋,橫跨兩座站台。1923年,延長天橋至第三站台,修築了地道。運營初期,濟南至德州每日開行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各5對,濟南至徐州每日開行旅客列車2對、貨物列車3對,時速22公裏,貨物列車牽引700噸。

    津浦鐵路通車後,因與膠濟鐵路的管理方法不同,而無法統一管理,兩個車站並存,南北相望,而又各行其道,旅客必須下車後轉車,貨物也需落地後換裝,膠濟和津浦兩條鐵路怎樣並軌成了大難題。經過多次談判和協調,最終達成了貨車並軌聯運協議,而客車的統一管理則是1938年以後的事了。侵華日軍進行了改擴建,將膠濟路站並入津浦路站,改以津浦路站為濟南火車站,津浦路上的濟南站遂成為兩大鐵路幹線共同使用的大型車站。

    濟南站由德國著名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由東西兩樓和鍾樓組成,中國工匠施工建造。西樓為主站房,供候車、售票、辦公之用。東樓始建為德國人開設的德國郵政局,營業不久,因涉及到主權,清朝當局多次出麵交涉而停業,後改為輔助用房,供郵政、貨運之用。所有的牆體均為磚石結構,樓板、樓蓋則為木結構。在設計上,赫爾曼·菲舍爾將哥特風格與巴洛克風格融為一體,呈不對稱布局,穩定均勻,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寬大的石階之上是候車大廳,廳內牆麵、地麵全為花崗岩,上有仿木裝修的雕刻。圓形拱頂高達13米,方格井式天花上覆蓋陡峭的雙坡瓦屋麵。南北牆上均開有高闊的拱形窗,鑲嵌彩色玻璃,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功能。建築物的構圖中心是東西兩樓之間的鍾樓,高達32.1米,地下一層,地上八層,樓內設盤旋扶梯。鍾樓聳峙,伸向藍天,體現了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理念。赫爾曼·菲舍爾把原本該有的鍾樓尖頂改換成了羅馬式的綠瓦穹頂,在穹頂下的牆麵上裝飾4個圓形大時鍾,用以替代隻可用聽覺感知的教堂鍾聲。很多人誤認為時鍾必定是來自於德國的產品,其實不然,它來自英國,通過招標競爭才來中國落戶的,和英國倫敦國會大廈上的鍾表是孿生姊妹。聽車站老人介紹,隻要按時上弦,就能準確報時,從未因報時有誤而維修。濟南車站的抗震力可達七級,其間約有十幾次地震波及濟南地區,震級較高的有1937年、1966年的兩次地震,給濟南帶來不小的損失。尤其是1937年的那次比較嚴重,並且餘震多次,車站周邊的房屋均有倒塌,而站房卻安然無恙。有專家說,濟南站能用五個世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