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津浦線 8 黃河飄起炫美的彩虹

    黃河之水天上來。

    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黃河,一路歡騰,東歸入海。在濟南境內,流經一個叫西秦村的地方,擁擠的河道開始變得寬闊,其急流之勢已經減緩,邈遠、滯重、沉渾,緩慢扭動。嫣紅的夕陽裏,站在濼口大壩上遠望,仍舊讓人感到黃河落日的雄渾與蒼茫。

    濼口位於濟南城北,滔滔黃河至此時已經十分馴服,波平如鏡,一幅靜止的畫麵。河水寬約1300米,南依大壩,北枕鵲山,是建橋的理想位置。承建大橋的德國孟阿恩橋梁公司,為選橋址,自1901年起就在濟南附近黃河上、下遊90公裏的範圍內,進行了曆時3年的勘測、比選,最後才選定了濼口,並提出了河段工程說明及建造圖式。1908年8月12日,孟阿恩橋梁公司與津浦鐵路北段總局正式簽訂了建造黃河橋合同,開始修建濼口大橋。大橋即將開工之際,山東省道員丁達意考慮到建橋既要對濟南的繁榮有利,又不能因橋墩阻水而易引起河防險患,遂要求孟阿恩橋梁公司重新設計,加大橋孔跨度,減少橋墩。但傲慢的孟阿恩橋梁公司堅持己見,經多次磋商無果。12月30日,大清政府郵傳部派二等顧問官、中國鐵路工程專家、津浦鐵路參議詹天佑等來濟南協調,審定黃河大橋工程設計。詹天佑經過實地勘察,詳細了解曆年水文變化情況,並考慮到當時的經濟能力,提出了兩方都能接受的“減少橋墩、擴大橋孔、加固堤身”的方案。之後,又修改橋式達五次之多。直到1909年下半年才最終確定:橋長1255.20米,11座橋墩12孔;梁下留有充分的通航空間,一般水勢時水麵距橋下桁梁10米,較大水勢時為7米;橋上鋪設單線線路,留有鋪設雙線的餘地;載重為E-35級;按七級地震烈度設防等。1909年7月大橋正式開工,1912年11月16日建成,總造價為1165.8893萬德國馬克,折合當時庫平銀454.56萬兩。11月28日,由津浦鐵路北段總局總工程司德浦彌爾負責驗收,經對軌道及橋梁各部位檢測,均符合設計標準,次日由橋梁公司正式交付津浦鐵路北段總局管理。至此,濼口大橋正式投入使用,也標誌著津浦鐵路全線貫通,結束了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段通車的局麵。 濼口大橋采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氣壓沉箱等應用技術,建成伊始就成了舊中國最具現代化的建築物之一,也是當時亞洲第一大橋。建成後的大橋橋麵寬9.4米,屬下承式鋼桁梁橋,高懸於主流之上的第9、10和11孔采用三聯懸臂梁,極具特色。其中大橋第10孔跨度為164.7米,是全國孔徑最大的鐵路橋梁,在當時世界橋梁中也是少見的,成為津浦鐵路最壯美的風景。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經年累月、奔騰不息的黃河,是這裏不斷上演的故事一個始終不變的背影。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打奉係軍閥張作霖,5月逼近濟南。直魯聯軍總司令張宗昌潰逃時,命人在大橋安放炸藥,將第8號墩頂部炸去約3.8米,中斷行車。津浦鐵路管理局發包給南京裕慶公司修複,共投資2.01萬元, 1929年4月先行通車,7月全部完工。

    國民黨軍閥中原大戰爆發後,1930年的端午節前後,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部隔河炮戰,擊傷鋼梁多處。1931年,由津浦鐵路管理局大修加固,耗資2.67萬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