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積極心理學領域存在哪些問題?

    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基礎研究、實際應用和辨識力之間的平衡。因為人們很容易被“我讀了一本書,然後我就可以成為一名生活教練”類似這樣的想法所煽動。如果很多人隻是停留在這種層麵上,那麽積極心理學的壽命將會很短。原因在於,要想有所改變並不容易。假如我們來到公眾的麵前,承諾我們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擁有實際應用的能力,然而到最後結果並不理想,這時公眾就會說“忘了吧,這隻是一時的潮流而已”。從此以後,積極心理學就會聲名狼藉。所以,我們兩者都需要,我們需要嚴肅對待這件事。

    目前很多人都在實踐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幹預措施”。這種幹預一般持續幾周,比如向你感激的人寫信,或是想想你所感激的事等等。每個人都能利用這種幹預措施來提高生活質量。雖然這種幹預對於“感恩”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我不認為這是解決人類狀況的最終途徑。真正的“幹預”應該存在於我們的家庭、學校、工作和政治體製中:這些幹預不僅僅持續兩周,它會伴我們一生。

    打個比方,如果你上學讀書,這同時也就意味著你必須得在長凳上坐13年,這種關係從本質上講其實就是一種“幹預”。這種幹預比我們能想到的任何幹預方式都要有影響力。積極心理學應該指導學校改變教育學,幫助教育帶給人類更多成長,並且在工作和家庭等方麵也應該如此。

    我們終究應該明白,隻有調整機構環境,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而我們自己力所能及的“幹預”,就是去探索什麽因素可以起到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從某種意義來說,這種“幹預”對治療是一種很好的補充,但我們不應該停滯於此,覺得這樣就可以解決人類的難題了。所以我擔心過早的把積極心理學製度化,過早的製定統一標準——“這就是積極心理學,這就是實踐的方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應該保持開放的、不斷成長的狀態。

    哪個學科最能推動積極心理學的發展?

    除了心理學,屬生物學和社會學離我們研究的領域最近,知識基礎的聯係也最為密切。但你可能會問“那靈性呢?”這個方麵也是學生們普遍認為的最有吸引力的領域之一,比如冥想,佛教練習等等。這些東西非常寶貴,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好好探索這個領域,不過我認為這不是我們所要尋找的最終答案。因為對於創造力和進化的研究認識使我堅信,如果新的觀點想要變得有影響力、想要打破範式,它們必須不斷成長,要保持開放的狀態,要不斷調整目標。而不隻是說“好,就是這樣”。

    在這個領域裏,您最看好誰?您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誰將帶領這個領域的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