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Sonja Lyubomirsky)簡介: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也是《積極心理學刊》即將卸任的編輯。她研究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幸福這門科學,並出版了多本積極心理學暢銷書籍,書中通過提供各種經過科學驗證的工具,以及嚴謹、可靠的研究成果,賦予人們應對危機的勇氣、力量,以及有實證支持的方法。這篇文章是亞倫·加爾頓對她基進行的訪談,闡述了柳博米爾斯基在積極心理學中的工作經曆、研究進程、研究展望等方麵的內容。

    一般說來,積極心理學與眾不同的特點有哪些?

    積極心理學是關於“什麽使生命有價值”的學科,它關注的是人生積極的一麵。在積極心理學出現之前,大多數心理學家關注諸如抑鬱、離婚、壓力以及如何糾正等問題;但積極心理學家對這些讓我們感到不幸福的內容不感興趣,而專注於“什麽使我們感到幸福”的方麵,比如他們不關心人們為什麽離婚,而關心他們為什麽在一起。在積極心理學出現之前,我對幸福這個主題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研究。

    迄今為止,你認為積極心理學做出了什麽成就?

    最大的成就可能是積極心理學不需要再著重於“建立自己的地盤”了,因為現在很多研究者都在關注生活的積極麵。如果你去看看像我所在的這種社會和人格心理學領域的頂級雜誌,許多文章都與幸福、樂觀或其它的積極心理學主題有關。因此,可以說積極心理學已經遍及整個心理學領域。我們幾乎不需要一個單獨的積極心理學領域,因為它現在已成為大多數人思考的內容,達到了臨界規模。

    您能談談您在積極心理學中的工作經曆麽?據我所知,您在積極幹預領域內的工作內容和研究成果聞名業界。

    1989年我就開始研究幸福了,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我給你簡單回顧一下這段曆史吧。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天,我遇見了我的指導老師李·羅斯,他以研究衝突和談判而著稱——當時我覺得這些與幸福或積極心理學沒有什麽關係。第一天,不知怎麽的我倆開始討論“什麽是幸福?”、“為什麽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幸福?”的話題。那時真正研究幸福的隻有埃德·迪納(Ed Diener,國際積極心理學領軍者之一,被稱為“幸福博士”——編者注),他甚至不把它叫做幸福,而稱之為“主觀幸福感”;他告訴我說之所以叫主觀幸福感,是因為那時他獲得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職提名,而“幸福”在當時是一個不太科學的術語,他想使用一個易於接受的專業術語……不管怎麽說,李和我開始研究“幸福的人如何不同於不幸福的人”。因而在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十年,即從1989年到1999年,我所做的就是弄明白為什麽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幸福。

    大多數的研究是相關研究,常常有記者打電話給我,“嗯,關於怎樣才能更幸福,我們該告訴讀者什麽呢?”舉例來說吧,我的一個研究表明幸福的人不太可能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因此,記者會采訪我“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建議讀者:為了幸福,請不要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較?”然後我會回答“我也不清楚。因為我們做的隻是相關研究,隻了解幸福的人做沒做過社會比較。”我認為,怎樣能讓人們不去做社會比較,或者怎樣能讓人們變得幸福抑或看起來像一個幸福的人,都僅僅是個應用問題。我那時認為這是一個不那麽有趣的科學問題。怎樣讓人變得更幸福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而我是一個基礎心理學家,僅僅對基礎研究感興趣。但那時我認識到“在幸福是由基因決定的觀點下,人們是否能變得更幸福?”這個問題本身確實是有吸引力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