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但要使玉色酷肖古玉器尤其是獲得需要染成的顏色,便常常要綜合使用這些染色法,下麵這些手法是較為常見的:

    1.提油法

    用火把油燒至90℃左右,用繩子係在玉上吊著,使其一部分浸在油中煎炸,幾天後煎炸處有了顏色,再煎其他部位。煎的時間或多或少,部位或大或小,這樣可使顏色深淺不同。隻是此等古法耗時長,今人都已舍棄不用,而大都用火熏之,使玉的表麵掛有黑斑一層,即足可欺世。2.酸蝕法

    將仿古玉器放入強酸之中,使玉器表麵出現高低不平現象,有的經過強酸腐蝕後呈現雞骨白色,有的再按需要染色。

    3.褪光法

    褪光法原是“盤玉”者常用之法。古玉有一種特有的溫潤柔和的光澤,即使戰國或明代呈現玻璃光的玉器仍自然柔和。仿古玉器即使是古玉新雕,刀琢之痕,仍“賊光四溢”,於是,作偽者往往將仿古玉器放入糠麩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麩的油脂,均勻褪光,使新玉產生古玉般柔和滋潤的光澤。

    4.造斑法

    古玉質上的紅色斑,俗稱血沁,有些愛好者認為有這種紅色的玉器最為名貴。作偽方法據說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把製成的玉器置火上燒熱後,馬上置入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狗或貓腹腔內,縫牢,埋在地下,一年後取出,玉呈土花血斑,這種人工沁色後的玉器,亦被稱之為“狗玉”。二是把玉器置火中燒,趁熱抹上紅色顏料和蠟,再熱再塗,至玉質呈現棗紅色為止。

    5.造黑斑法

    造黑斑方法不少,主要有二種,一是將玉器用水煮鬆,置於鐵網上,用火慢烤並不時地抹上蠟油,至黑斑出現方為告成;二是用舊棉花泡濕後包玉,用小火燒烤,燒到火紅時再用.水澆,再燒,再澆,一直到黑色入骨方休。造黑斑者,一般求顏色的深淺不一,並且盡力避免玉器通體發黑。

    6.偽造血沁法

    偽造血沁的方法很多,一種是將仿製之玉放在火中燒成紅色,再將活犬或剛死的犬腹部開一個深口,趁玉器正熱時放入犬腹中,然後將犬埋在地下,幾年後取出,形成的紅斑血沁和真的一樣,此謂“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將玉放進割開的活羊腿裏,再把傷口縫好,幾年後取出,玉上自然也帶上了血沁,此謂“羊玉”或“羊腿玉”。還有的用豬血與黃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後將玉埋在裏麵,時間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黃土鏽、血沁等痕跡。

    以上是用動物血偽造古玉上的血沁。此外還有其他辦法,如將仿古玉放在火中燒之,等熱時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紅色顏料,涼後再燒、再抹,如此反複多次,直到顏色沁入玉中。或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和玉一起放入罐內,罐中加水後煮之,幾天以後顏色就沁入玉中。隻是這種玉的表麵會有浮光,必須用錯草將玉的表麵錯去一層,再塗上川白蠟,把玩數日,才與古玉帶血沁者相似。還有的用血竭一兩,蜜陀僧一兩,硵砂數分,和在一起研成細末,放在罐內,再放滿脂油,靠在火旁。另把玉器放在杏幹水裏煮幾小時,撈出後放在油罐內,用微火煮之,幾十天以後,顏色沁入玉內,再抹去浮光,上一層川白蠟,就成功了。

    不過,在今天的作偽者看來,以上古法未免過於麻煩,所以他們並不如法炮製,最簡單的辦法是將仿玉放在紅色顏料水中浸泡或燒煮一段時間,顏色就會沁入玉內形成“血沁”。

    7.偽造牛毛紋法

    將玉放在烏梅的泥灰水中煮上一天,然後取出,趁熱放在風雪中過一夜,或放在冰箱冷庫裏凍一天,玉就會呈現像頭發絲細的凍裂紋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許朱砂,用竹枝點燃燒烤,或是把玉放在烏木屑或紅木屑裏煨烤,紅色牛毛紋就出來了,此謂“風玉”。

    8.偽造雞骨白法

    將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卻時用涼水潑在玉上,玉取出後與受地火影響的古玉相似,呈雞骨白顏色。隻是這種偽造出的“古玉”由於經過火燒,沒有了玉的溫潤透明的光澤,已同朽爛枯石一樣,毫無靈氣。

    9.偽造陳墨黑法

    用新玉製成器件後,用黑色的烏木屑或暗紅色的紅木屑煨烤,將石膏粉貼在想保留原有玉質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顏色,隻有貼石膏的部位顏色進不去,其效果與受水銀沁的古玉相似。

    10.偽造黃土鏽法

    用膠水均勻塗在玉器上,然後埋在黃土中,使玉器表麵沾滿黃土斑。埋的時間愈久,所生黃土鏽亦愈真。當前坊間地攤上尤多此類“古玉”,乍一看它們黃土斑斑,非常像剛挖掘出來的“土古”,有些形製很大,初入門者極易上當。

    11.偽造土蝕法

    一般出土古玉經過長時間的水土侵蝕,總會有局部被腐蝕的現象。現代作偽者為求速效,往往用硝酸澆於玉上,使其很快腐蝕。由於所澆部位不一,便會形成局部被蝕的效果。

    12.叩鏽法

    此為古代偽造土鏽的辦法。相傳乾隆年間,無錫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鐵屑絆之,再用熱醋淬之,然後放在潮濕的地裏。十幾天後再埋入人來人往的大街下,過幾個月後取出來,則玉為鐵屑所浸蝕,遍體桔皮紋,紋中的鐵鏽呈深紅色。用水煮後顏色會變暗,且有土斑,其中灰土不容易退去,極似古玉。

    還有以下幾種方法

    1.煨火:將玉器用火燒烤,使玉色變為灰白,極似古玉中的“雞骨白”。古玩家又稱之為“偽古灰古”。凡是煨火,其上必有火燒後形成的細裂紋,真雞骨白則無。

    2.羊玉:用色澤好的美玉琢製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線縫合,數年後取出,會在玉上呈現血紋理,如同傳世古玉,但仔細觀察將會發現不如真者溫靜。

    3.狗玉:將狗殺死,讓狗血瘀結體內,把玉器放入狗腹內,縫合埋入大路下,過數年後取出,玉上會生出土花斑紋,形同古玉,但是破綻也很明顯,即帶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跡。

    4.梅玉:以質地鬆軟、質量較差的玉,製成器物,用濃度高的烏梅水煮,鬆軟處會被子烏梅水淘空,呈現出像水衝後的痕跡,然後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人們稱這種作偽產品叫梅玉。

    5.風玉: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玉後,乘熱取出,放在風雪之中,時間約一個晝夜剛玉紋凍裂,玉質堅硬者,裂紋細若毫發,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紋有曲折,粗細不勻,偽者則不然。

    9.死玉:玉埋入土中,如與金相近,時間長了會受其克製、黑滯幹枯,易被入誤認為是水銀沁。

    3.古玉器的工藝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處於發生階段,這是從總的曆史發展的角度上來看的。但那時有的玉器琢工,如北陰陽營出土的瑪瑙杯,不僅光亮平整,而且磨工也很細膩。說明在相當長的新石器時代裏,技法也在不斷地進步,並為商周玉器的製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代玉器刀工簡潔有力,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明紋多,陽紋少。穿孔外大裏小,出現了所謂的“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雙鉤線”(並列的陰刻雙線條),是玉工在玉琢工藝技術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製作技巧的精細程度超過以往。琢製線條雖然與商代大致相同,但彎線條增多。造型設計、加工修整和拋光大有長進,器物日趨美觀。

    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選用水沙(解玉沙),工具也進一步發展、定型,從開片、做花到上光已有一套工作程序。技法顯得比商周時更細致複雜,規格也比較嚴整得體。

    漢代小件玉器琢工細,大件玉器琢工粗,刀法洗煉,在曆史上有“漢八刀”之稱。漢代至魏晉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影響甚深。

    唐代常見纏枝花卉、葵花圖案及人物飛天。尤其是獅獸製做較精,刀法不亂,布局均勻,細而厚重,為唐代玉琢技巧上一大特點。

    宋元時代,玉器細膩靈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團城元朝大玉甕外)。花鳥類玉器無唐代淳厚樸實,且受當時國畫風格的影響較深,所以非常重視神態,比之上古花紋繁縟精致。琢工無粗製濫造之處,是宋元時代技巧上的突出特點。

    明代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具有時代的獨特風格。當時北京、蘇州、揚州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宋應星《天工開物》認為“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可見蘇州的玉琢工藝在當時被推為全國之首。至明代中晚期,玉琢技藝發展更快,出現了不少玉琢大師,如陸子岡、劉諗、賀四、李文甫、王小溪等都是琢製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陸子岡最為有名,選五作器皆與他人不同。凡所作器必先選玉,稍有微瑕,他一概不用;稍帶玉性者,亦棄而不治;所用的料或白或青,必純潔無疵,通體皆混然一色。他人不經意者,子岡特慘淡經營之。比如刻一新月則必上弦而偏右,刻一曉月則必下弦而偏左。其所製的玉器皆均平如一,無或深或淺之感。而所刻的字通為陽文。從來玉上刻文,都是陰文多,陽文少。何也?以陽文難刻之故。子岡則取其難,足見長於術。且筆意圓轉,與紙上寫的,絲毫不爽。凡由他治的玉器,稱為“子岡玉”。可見他選玉之精、治玉之妙,誠屬盡善盡美。但明代的玉琢也有缺點,即在最後一道碾磨細工的工序上,存在著“求形不求工”的現象。

    清代雕玉工藝與明代相比,花紋的棱角規矩方正,精工細琢逼真,出現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鏤空、半浮雕的多種琢法。富有立體感的玉件層出不窮。乾隆年間更是我國古代玉琢的鼎盛時期,玉琢水平達到了高峰。

    在我國幾千年的琢玉工藝史上,多少能工巧匠和雕琢藝術家的名字都泯沒無聞。明清以前,有記載的藝師寥寥無幾。晉王嘉拾遺記》記:“始皇二年,騫消國獻善畫工,名裂裔。裔刻白玉為兩虎,削玉為毛,有如真矣。”這一記載,可能有些誇大,但說明裂裔琢玉的水平在當時確實是相當高。據北京工藝美術界老藝人相傳,金時著名的道教大師丘處機(長春真人),有卓越的琢玉技藝。他在主待北京白雲觀時,就親自帶領徒弟們琢玉。後來北京玉石業行會,就尊崇他為琢玉業鼻祖,每年丘處機生日,都要參拜這位鼻祖。可惜,文獻上未見有丘處機在這方麵的記載。明代萬曆年間的陸子岡是曆史上有記載的琢玉大師中最著名的一位,但其出生年月至今仍難以考證。

    玉器埋入土中,經過一定的年代,受土裏所含其它物質的作用而產生的顏色變化叫作沁色。陳性在《玉紀》中說:“更有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贗造,將新玉作成器皿,以紅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時人謂之得古法。賞鑒家偶失之辨,或因之獲重價焉、此等今也頗少,識家呼為老提油者是也。比來玉工,每以極壞夾石之玉染造,欲紅則入紅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紅,欲黑則入烏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黑,謂之新提油……。又有一種死玉不可不辨,凡玉性畏黃金,若玉入土中適與金近,久則受其克製,黑滯幹枯,……若認為水銀沁則誤矣。”可見製造假沁色是偽製古玉的關鍵環節,識別玉器的沁色是鑒別玉器年代及真偽的必要條件,因此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規律,對於鑒別玉器至關重要。

    陳性在《玉紀》中對古玉的沁色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論述,這些論述對古玉器研究影響很大,目前《玉紀》中所用的一些術語,還為許多鑒賞家使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