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一種像有生命的物質,具有善於吸收其他物質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後,一方麵會將近鄰的物質吸入自己體內,同時,其體內原有的物質也會起酸化作用。特別是地中水銀,會沁入玉質,同時相鄰之鬆香、石灰及其他各種有色物質也皆隨之浸淫到裏麵,所以凡出土古玉,都會沾染上某種顏色,這便是所謂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後,經過人體的盤玩,其體內的物質成分由於受到人氣的涵養,玉性又會慢慢複蘇,從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發生奇妙的變化,呈現出無光十色的豐富色彩。

    古玉沁色是我國獨有的,它的價值不可等閑視之。據報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外逃時懷中就揣著一塊玉中之王---“脫胎”,後來在路上送給追隨皇室的軍機大臣王文韶。“脫胎”是一塊質地優良的羊脂白玉,經幾百年埋於土中,飽經屍血、氣浸入,出土後又佩在人身上長達百餘年,受活人氣息滲入,然後又入土、再出土,幾次反複才形成,存世罕見。據史籍記載,一塊小小的“脫胎”浸入水中,可讓一大缸清水變為通紅。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會千差萬別,是由於入土地時間、地點不同,受沁的深淺程度不同所致。行業內有沁色“十三彩”之說,就是極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則主要和近鄰物質有關,一般玉埋於土中,總會受到土的侵蝕,受土侵蝕較輕的稱“土蝕”、“土鏽”,較重的稱“土浸”、“土斑”,它們都是受地氣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時間長的古玉,其“土鏽”、“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為含沙性的土已經滲到了玉的肌理中,並與玉合而為一了。受黃土沁的古玉顏色如栗子黃;受鬆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蠟,呈淡黃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這是由於服裝上的靛藍深入到玉的紋理;受血沁的古玉顏色赤紅,稱“棗皮紅”,色深的稱“醬瓣紫”;受銅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稱“鸚哥綠”,這是因為銅器入土後,產生銅綠,如果玉器在它邊上,銅綠就深入其中,出土複原後色澤比翠更加嬌嫩滋潤;受地火影響的古玉則都變成白色,謂之“雞骨白”、“象牙白”、“魚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成淡緋色,經過盤玩後,色如緋霞一樣光彩奪目。

    水銀沁有地中水銀沁和殉葬水銀沁之分,殉葬水銀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別。完全受地中水銀沁的古玉,呈黃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顏色;完全是大坑水銀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銀沁的顏色則在黑的深度和廣度上比大坑要遜色;古玉上的水銀沁,大則連成一片,小則成塊分布,更有的像線一樣細,這些都是因玉質紋理堅密的不同和所處環境不同而有區別,但均具有色澤黝黑光亮的共性。黑白分明的古玉,一半是由大坑水銀所沁,一半是由地中水銀所沁。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不僅同埋藏時間的長短、埋藏地區的土質有關,而且同埋藏前的人工染色也有關。

    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麵或沿晶粒間及裂隙處加染顏色,以達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為玉器製造的一大工藝,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自宋代開始,人工染色逐漸演變為一種玉器作舊仿古的重要手段。從宋代至清代,曆時近千年,技術日臻完善,方法多種多樣,加上染色和土沁的結合,有些極難辨別。從傳世玉器中看,較多的人工染色方法有以下幾種。

    烤色

    烤色技術主要用於仿製古玉和掩飾瑕綹兩個方麵。仿古玉烤色是為了仿製土沁。在漢代和元代玉器上,常常帶有黃赭色斑片,因而清代宮廷仿古的烤色主要用於仿漢代玉器和仿元代玉器。經過烤色的仿古玉,如果在雕工、造型上無明顯破綻,不了解清代烤色技術的人是很難正確鑒別的,往往會認為玉上的顏色是真正的沁色。清代玉器常常有黃色、黑色的斑點、斑片、斑塊,最初被認為是玉皮(玉璞之皮),也叫“皮子”,後來發現這些黃、黑色“皮子”總是出現在玉的綹縫和瑕斑處,尤其是該處玉質明顯劣於其它部位,這不是玉皮,而是人工烤色。這種烤色同仿古玉上的烤色是一致的,文物商店的同行稱“烤皮子”。

    血沁玉曾有人認為玉上的紅色沁色是由於屍血的侵蝕造成的,因而謂之“血玉”或“屍古”。在古玩界中,有關玉受血沁而變紅的說法流傳甚廣,似成定論,但從考古發掘中得到的玉器,多見鐵鏽色的沁色,幾乎沒有帶紅色血沁的,因此,傳世玉器的血沁很可能是後人染色的。清末的劉大同在《古玉辨》中詳盡地記述了古玉的作偽,“偽造古玉之法,虹光之草,似茜草,出西寧深山中,汗能染玉,再加腦沙少許,燃以竹枝烤之,紅光自出,此法名曰老提油,今已不多見矣。新提油之法,用烏木屑煨之,色即黑,用紅木屑煨之,色即紅,今玉工偽造多用此法。”因此,傳世玉中的血沁很可能與“虹光草”有關。由於血沁染色的玉器在明初就已出現,因此傳世血沁玉部分應屬明代或更早的玉器。

    火燒玉用火燒烤玉器,使玉器受熱而變為白色,如雞骨白色,稱為“偽石灰古”、“仿雞骨白”。目前流傳較多的仿良渚玉器即用此法。

    琥珀玉琥珀是古代鬆柏樹脂的化石,顏色為淡黃至暗褐色,它具有受熱融化並可加入染色劑的特性。琥珀玉以琥珀為染色顏料,將其塗入玉質原有綹縫中;或用金鋼鑽在玉上刻劃出斑點,在斑坑填入琥珀質染料,再用溫火燒烤。

    羊玉、狗玉把活羊的腿割開,埋入玉器後縫好;或把狗殺了,將玉置於腹中,埋入地下。數年後取出,玉器表麵便出現紅色細絲、土花、血斑,故稱為“羊玉”、“狗玉”。此說與血沁玉類似,存疑。

    叩鏽將玉器用鐵屑拌勻加熱,然後用熱醋淬浸,十幾天後埋入地下。數月後取出,玉器表麵會出現桔皮紋,紋中鏽如鐵紅色並且有土斑,如同古玉。因這是乾隆時由無錫的阿叩所傳,故稱為“叩鏽”。

    另外還有“膩子色”、“硇提法上色”等許多染色的方法,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人為地使用各種原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讓顏色滲入玉器,有的還將玉器埋入地下,使染色更深入,更穩定。

    沁色與人工染色的鑒別

    沁色玉在考古出土玉中常見。由於沁色是玉器入土後經長時間的風化侵蝕,鐵、錳氧化物緩慢地滲入,因而沁入的顏色與玉的原色銜接自然,不僅滲入玉器表皮,往往還滲入玉器的皮層深處,或者玉的全部。

    沁色玉器無論雕刻層次深淺和線條凹凸變化,其沁色均勻,即雕刻突出而有沁色,低凹麵也有相同的沁色。但同一玉器因所埋土質中不同物質的侵蝕,會有不同顏色的沁色,沁色玉器表麵往往有細微的質地上的腐蝕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較大、較深,甚至破壞原有的雕刻紋飾。

    染色玉在傳世中常見,往往表現在仿出土古玉和仿帶皮玉兩個方麵。由於人工染色采用速成法,故所染之色往往與玉本色銜接不自然,染色於玉表皮或玉紋理中。有的因加熱而致玉紋理分支延伸,染色滲入紋理裏看似網絡狀,這在岫岩玉中多見。同一玉器的染色大多隻表現出一種顏色,僅深淺會有些變化。

    常見人工染色的鑒別

    烤色的色澤一般過於桔黃或過於烏黑,表麵發亮。烤色遇綹縫就沁入其中,表現為外部黃色或黑色,與之對應的內部也有黃色或黑色,因此可以鑒別這絕非皮子。烤色往往著色於玉器的個別側麵,並且烤色於雕刻突出的平麵,而雕刻的深凹部則難以烤上顏色,因此也可以鑒別這不是土沁。

    血沁最容易沿玉質綹縫、紋理沁入,因而仔細鑒別(放大鏡下)帶血沁的玉器紅色不一,深色往往呈線狀、脈絡狀、網狀的走勢和分布。

    火燒玉因加熱所致,玉器表麵有火燒的細裂紋,加熱過度會有較深的粗裂,質地顯得疏鬆。白色有的發灰,有的發黃,有的玉質中會有未燒透的點點瑕疵。

    由於沁色玉的色澤自然美觀,變幻多樣,在古玉器中甚為稀罕,具有較高身價;而染色玉則是刻意模仿沁色玉,籍以抬高身價。因此,鑒別玉器的沁色與染色是玉器斷代和估價的重要依據。

    4.玉的顏色鑒定

    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兩類。

    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豔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軟玉稱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們均具有蠟狀光澤,純潔乳白,從曆代玉器看,我國用玉以軟玉為主,古軟玉在我國被稱為傳統玉石。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或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髒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色者有人稱之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初玩玉的人由於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製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範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範線。用手摸、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鑒定玉的真假,可從三方麵觀察:

    一、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隻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假玉。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新玉和舊玉的鑒定不同。新玉的鑒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鑒定相對複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製作及其曆史價值。

    古玉器鑒定

    對玉製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物質地、時代、名稱、功能、等級、真偽等進行的考辨、識別和判定。

    玉器質地的鑒定依憑視覺觀察,並借助礦物學、寶石學的檢測手段,確定各種玉的礦物種屬以及化學成分、結晶構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壞原件的前提下,可進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測定。如古玉原有傷殘,允許少量近似無損的取樣分析,可借助紅外光譜,X光粉晶和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儀器,觀察被鑒定的玉材光學性質與結構,並測量其晶係。按國際上寶石學及礦物學通用概念,玉僅隻包括堿性單斜輝石的硬玉及鈣角閃石的軟玉,兩者均為鏈狀矽酸鹽礦物,通稱真玉。不屬於上述範圍,即為假玉或半玉。中國古代的真玉是軟玉。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共出土8件玉器,經測定全是真玉;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遺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澤遺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雜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餘杭反山、瑤山遺址所出玉器,幾乎全是真玉。對玉器質地的鑒定,還要研究其產地,探索古代玉器來源,研究各個地區的交往和各種文化之間的影響與交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