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器收藏的入門術語

    個人的生命短暫,文物的價值永恒。近年來,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文物研究都炙手可熱意趣盎然,收藏與研究的人與日俱增,古人說“盛世好古”,真的有道理。概括起來,古舊玉器的價格取決於以下因素:曆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玉材價值,這幾個因素綜合平衡才能確定。而買古玉更要從質、色、形、工、體量、時代和稀有程度這幾個方麵綜合評估價格合理度。

    因為“收藏熱”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掀起了很久,所以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古玩城或古玩交易市場,但假貨充斥泛濫成災,愛好古董的人不僅得擦亮眼睛,還要閱讀大量的圖書專著並不斷比較分析在實踐中鍛煉眼力才可以真正有所收獲。1983年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一隻西周玉環鐲以14850美圓成交,而一對春秋玉龍形佩中的一件就以23100美金易主,從此世界狂掀中國古玉浪潮,價格一路飆升,將來的升值趨勢仍是有增無減。

    古玩最令人頭疼的到不是鑒定和辨別,而是它捉摸不透飄忽不定的價格:有文物商店的收購價、有玩家之間的銷售價、有攤販及走私者的“黑市價”、也有國際上拍賣公司的估價和成交價,所以癡狂此道的古玉迷必須不停上下求索苦心鑽研,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愛好,但恐怕也正因行業中的撲朔迷離驚心動魄,古玉才充滿了永遠的吸引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

    玉即美石也,被許多收藏者所鍾愛,也因此被賦予了神秘色彩。人們在賞玉的同時,也會遇到一些充滿實秘的行話術語。而對於初涉者來說,了解此類術語是必不可少的。

    “開門”:

    形容絕真無疑之古玉。無論沁色、雕工、包漿等均堪稱一流。觀者往往嘖嘖稱奇又故作大驚失色狀曰:“開門!開門!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進獻乾隆皇帝,必得賞黃馬褂一襲!”

    “洋油和雞油”:

    和田的白玉和黃玉撲克古以來即為玉之極品,王逸《玉論》中有“黃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記載。黃玉大致可分為粟子黃、雞油黃和秋葵黃幾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截肪”二字民間稱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對黃玉已不作癡心妄想,於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近年在港台地區甚至有“青羊脂”的荒誕說法,或求售高價、或炫耀吹噓,都是掩耳盜鈴的行徑。

    “粗大明”:

    許多收藏者認為明代的玉器製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實不然,就像“漢八刀”並不代表漢代玉器隻用八刀一樣,“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獷風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確實細膩精巧,但卻沒有一位像明朝陸子岡那樣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師。沒有明代玉雕工藝的奠基,怎能憑空出現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雞骨白”:

    古玉在堿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礬白色。石灰沁有輕重不同,於是古人按色調將其分為魚肚白、雞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堿之分,隻認為是“地火”所致,於是仿造雞骨白時,便用火燒玉,這在民國時期是很成功的。當代製作雞骨白就先進多了,可以用電焊、微波滬,所以作偽者往往牟獲暴利。至於以後是否會用等離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來。

    “老玉掛紅,價值連城”:

    這裏的“紅”其實特指血沁,但古玉有無血沁曆來爭論頗激。

    依筆者推測,人死入土後血凝肉腐,如何會浸入玉·造成古玉帶有紅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鐵沁或者仔兒玉固有的紅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魚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細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視聽。

    “滿堂富貴”:

    商代的玉器銘文和甲骨文類似,例如“盧方皆入戈五”。漢代玉器銘款主要有剛卯、印璽和刻有製作時間甚至製作者姓名的玉劍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時才有大量的銘文玉器湧入世俗——從禦製詩到吉祥話,嬰兒的長命鎖上也減地浮雕出“福祿禎祥”的祈語。

    2.玉器做偽方法

    宋代,隨著金石考據學的興起,研究古玉的學者日益增多,同時由於陳設古器之風盛行,因而古玉市場迅速擴大,偽製古玉漸而成為專業。

    宋以後,偽製古玉之風綿延不斷,到清代時,清帝乾隆雅好古物,盡其能事搜集古器,仿古擬古,推動了好古之癖和製偽之風。尤其是二十世紀初,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和帝國主義對中國文物的瘋狂掠奪,一大批製造偽古玉的匠人應運而生。北京、天津、廣州等地的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店,大都招聘高手玉工,不惜工本製造假古玉。這些玉工所製器物,一般以真器為本,依樣畫葫蘆,因而造型、紋飾上幾能亂真。由於上述原因,傳世品中假古玉的數量相當大。

    鑒別古玉真偽及年代,要掌握各時代玉器的紋飾、造型、工藝特點和沁色情況,還要了解古玉做偽的方法,尤其是假沁色的染製方法。王心瑤在《玉紀補》中記載了下列幾種玉器做舊方法和所製玉器的顏色特征:

    1.把玉件用火燒烤,使其顏色發白,如古玉中的雞骨白色。這種方法製成的玉器,王心瑤稱為“偽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較,它上麵有火燒的細裂紋,真的上麵沒有。

    2.把活羊腿割開,植入小件玉器,用線縫好,幾年後取出,玉上有血色細紋,如同傳世舊玉上的紅絲沁,以冒充傳世古玉,這種方法做的舊玉,稱為“羊玉”。同真傳世古比較,“羊玉”顯得幹澀,“不如真者溫靜”。

    3.將狗殺死,乘狗血未凝,將玉器放入其腹中,縫好埋入地下,數年後取出,玉表麵產生土花、血斑,稱之為“狗玉”。這種玉器上帶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之痕。

    4.用質地鬆軟的玉(石性較大的玉或玉皮),製成器物,然後用烏梅水煮,時間長了玉質鬆軟處被烏梅水搜空,然後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稱為“梅玉”。這種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

    5.把玉器用濃灰水加烏梅水煮,乘熱把玉取出,置於風雪中冷凍,則玉紋凍裂,裂紋細如發絲,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紋。這種玉器稱為“風玉”。

    6.將玉器用鐵屑拌之,然後用熱醋淬之,放置十幾天後埋於地下,數月後取出。經過埋藏,玉為鐵屑所蝕出現桔皮紋,紋中鐵鏽為深紅色並有土斑,宛如古玉,這種做舊方法為乾隆無錫阿叩所傳,所以又稱為“叩鏽”。

    7.用“硵提“之法上色,使顏色透入玉裏,灰煮不退,與真色無異,隻是天陰時顏色較鮮,天晴時顏色混濁。

    以上幾種玉器做舊方法,在近代流傳的很廣泛,根據王心瑤所講的偽古玉特征去觀察,傳世玉器中確有這類作品。

    王心瑤和陳性所記隻是部分作假方法,許多製造假沁色的方法是秘而不傳的,因為方法一但泄露,所製假古玉就容易被識破。據了解,解放前北京一些小玉作常用油炸、火烤等方法做舊玉沁色,還用以下兩種簡單方法染玉:一是用雪茄水浸泡,使玉表麵有淡赭色沁;二是把製好的玉件埋於茅坑下,使玉被糞尿經年浸泡,表麵產生一層白霧,以充水浸。

    偽造舊玉方法還能舉出一些,清代宮廷中也有一些經過染舊。總之,製造假沁色是偽製古玉的關鍵環節,識別玉器的沁色是鑒定古玉的重要依據,所以掌握識別玉器假沁色的方法,是鑒別玉器年代及真偽的必要條件。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極多,從大的方麵來說可以分為“古玉後作”和“新玉仿古”。

    一、古玉後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後雕”。

    1.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識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偽者經常使用。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總是鳳毛麟角,出於各種目的,改作者盡量按原來器物的造型及紋飾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對殘器進行補整,對容易暴露廬山真麵目的斧鑿之痕,重點進行染色、褪光。如一塊已經破碎的玉壁,玉賈認為如果照原樣出售,大多無人間津或即使有人願意收置,買方也不可能出高價,於是,往往根據其殘破情況改作,如缺一半則將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則改為玦,如裏口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瑗,若是外邊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環。至於補整也不少見,如一件係壁破碎了,則截取完整部分而以顏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銀補之,這種方法,在愛玉成癖,嗜古成風的中國很早就曾屢屢發現。

    2.古玉後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規整、雕琢不精的古玉進行加工。將素麵的或一麵有紋飾一麵素麵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紋飾。素麵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較多選用的器物。利用新發現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據調查,有時高達偽製器的十分之一。

    二、新玉仿古

    新玉仿古與古玉後作的區別,顧名思義,一為新玉,一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為二種,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1.新玉臆古

    宋代開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時甚至是不倫不類。這在考古資料嚴重缺乏,斷代知識剛開始積累的宋代,確實是難免的。後代仿古者,包括宮廷仿製,也往往采用宋元時代的考古圖錄如《考古圖》、《古玉圖譜》等摹繪的許多古玉形狀;紋飾仿製。如根據宋聶崇義的《三禮圖》中的玉壁圖仿造古壁:刻若幹株蒲草的所謂蒲紋玉壁,琢幾棵稻穗的所謂穀紋壁,此類“傑作”早已貽笑大方。由於此類圖錄缺乏考古依據,許多又是“拍腦袋”發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識者就能明辨,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資料,也不乏研究保存價值。由於這些仿古玉器是主觀臆造(創造)的產物,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

    2.新玉摹古

    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據出土玉器的形製、紋飾用新玉摹仿製作的仿古玉器。在這類贗品中尤以宮廷玉匠精心仿製的玉器最難識別。因此,必須更認真謹慎地對待。清朝宮廷對漢代玉器的鑒定和認識極負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這一時期為多。仿造者從器形紋飾乃至雕琢技術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漢代玉佩上的遊絲跳刀方法,線條若斷若續,往往使一些有經驗的鑒定者也受騙上當。

    三、常見人工染色法

    未經入土的傳世古玉極為罕見,入土古玉因為長年受地氣、礦物質等的侵入浸染,許多玉質顏色發生跡化,出現了斑、水銀沁等土鏽斑沁,這種顏色變化叫“沁色”。沁色雖然本身是一種瑕疵,是一種缺陷,但也是一種經曆滄海桑田的外觀標誌,自然也成了鑒定家辨別是否為古玉器的重要依據。

    在嗜古者眼裏,沁色是美妙的。在他們那裏沁色名稱繁多。色如甘栗,名曰“對黃”;色如蜜蠟,名曰“老對黃”;受水銀沁而色黑的稱為“純漆黑”,受血沁深者為“醬紫斑”,淺者名“棗皮紅”,其他如丹頂紅、金韶顏、紫靈芝、梨花白、蛾眉籬、牛毛紋、鵬鴿斑、石榴子等形象生動,而“梅花數點”、“銀灣浮萍”、“長虹貫日”、“太白經天”、“金星繞月”、“玉帶纏繞”、“孤雁宿灘”、“蒼龍浴海”等,不僅詩意盎然,而且傳神達意呢!

    嗜古者對沁色的多寡也有專門的雅稱:“受一色沁者,名曰純一不雜;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稱三元及第,又曰桃園結義;受四色沁者,譽為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受五色沁者,美稱五星聚魁,又稱五福呈祥;多至十色以上,名曰群仙上壽,又稱萬福攸同”。據說曾有諺語曰:“玉得五色沁,勝得十萬金”。如此注重沁色怎不令逐利之徒怦然心動!

    為了提高古玉售價,更為了便於仿製古玉,曆代作偽者除利用玉皮魚目混珠外,還炮製出了一係列對玉染色造假的方法,這種種方法不僅如今仍被廣泛運用,而且還被不斷推陳出新。因為作偽者深知,形象仿製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掩蓋贗品的新琢痕跡,一旦敗露豈不功虧一簣·更何況人工染色還能掩去玉質的瑕斑,以劣充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