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8日黃昏,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乘一輛吉普車,一輛電台車伴隨,先行跨過了鴨綠江。次日,誌願軍四個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爭拉開了帷幕,上演了一場世界矚目的正義大戲。

入朝前,毛澤東要求彭德懷首先布置誌願軍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二至三道防禦陣地。如果敵人進攻,我軍則可在陣地前麵分割殲滅他們。如果敵人在6個月內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也不去打平壤、元山,直到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優勢之後,再行攻擊。然而事情的變化總是不可完全預測的。誌願軍集結完畢,過江以前,朝鮮戰場的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10月19日,敵軍占領了平壤,並集中四個軍13萬兵力,由元山、平壤兩地分別向中朝邊境推進,企圖一舉全殲朝鮮人民軍,占領全朝鮮。美國軍方甚至以為,“朝鮮人民軍有組織的抵抗行動已不複存在”,要求侵朝部隊以團、營為單位,沿公路向北疾進,盡快到達中朝邊境,然後回頭包圍朝鮮人民軍。敵軍這種大軍壓境的態勢給我軍執行原計劃造成了困難,事實上,我軍也已不可能再按原計劃進行戰略部署了。

在這緊急關頭,彭德懷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采取敵變我變的戰略,果斷放棄了毛澤東原製定的作戰計劃。他首先要求誌願軍行動必須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特別是要利用敵人完全沒有料到采取突然行動。為此,我軍夜行晝宿,白天嚴格隱蔽,美軍飛機穿梭般的偵察竟在一周內沒發現我十幾萬大軍的行動。在美侵朝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斷定中共軍隊毫無介入的征候而且即使介入也為時已晚的情況下,我四個軍快速隱蔽集結於長津湖附近。麥克阿瑟命其軍隊多路向中朝邊境進犯,我軍“利用敵人完全沒有料到的突然性”的機會,打響了入朝後第一次戰役。10月25日戰役打響。11月7日,在東線黃草嶺擔任阻擊任務的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部,在抗擊了美軍陸戰一師連續七天的進攻後,也奉命撤離,轉移到柳潭裏一帶組織防禦,準備再戰。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至此結束。

這次戰役共進行了13天,我軍共消滅敵軍1.5萬人,取得了入朝首戰大捷,極大地鼓舞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勝利信心,我軍站穩了腳跟,取得了與具有現代化裝備的敵軍作戰的初步經驗,為以後作戰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毛澤東“四渡赤水”出奇兵,千古戰史傳佳話。戰場情況瞬息萬變,作為指揮員第一要訣就是“敵變我變”。戰爭的一般規律就是這樣,如果你執意要違背客觀規律去做事,那隻有死路一條。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管理決策者也如同兩軍對壘的指揮員。麵對不同的發展時期、不同的員工、不同的環境應該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不同的管理模式導致最終不同的管理效果。在這條規律的導演下,許多企業上演了興衰成敗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