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靈活不是妄動,妄動是應該拒絕的。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這個勢,包括敵勢、我勢、地勢等項)而采取及時的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基於這種運用之妙,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就能較多地取得勝利,就能轉變敵我優劣形勢,就能實現我對於敵的主動權,就能壓倒敵人而擊破之,而最後勝利就屬於我們了。

    戰爭既是物質力量的較量,更是主觀指導能力的較量。毛澤東從來都認為,戰爭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客觀條件,隻是為雙方的勝負提供了某種可能性,而要決出勝負,還要加上主觀的努力。戰爭指導者要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在客觀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去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敵變我變,跟著變化或在發現敵人有變化的苗頭時先敵而變,發揮最大的靈活性,達到自己的作戰目的。由於客觀世界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對於管理企業者來說,就應該不斷地根據客觀變化的實際情況,進行管理模式的調整是取得好的管理效果的必然選擇。

    中共中央正在召開遵義會議的時候,蔣介石開始重新調整部署,調集40萬大軍,企圖圍殲紅軍於烏江西北的川黔邊地區,頗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蔣甚至狂妄地認為,紅軍“流徙千裏,四麵受製,下山猛虎,不難就擒”。麵對比長征初期更為險惡的形勢,剛剛回到黨和紅軍領導崗位的毛澤東,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擺脫國民黨軍的重兵圍堵,使紅軍從戰略被動轉為戰略主動的問題。為此,他要求紅軍必須摒棄“乞丐與龍王爺比寶”的陣地戰戰法,充分發揮我軍善於打運動戰的長處,敵變我變。

    1935年1月28日,為落實遵義會議確定的渡江北上的戰略方針,毛澤東指揮紅軍在赤水河邊土城鎮的青杠坡與川軍展開激戰,以便為渡江北上掃清障礙。但由於對敵情判斷有誤,戰鬥失利,國民黨援軍也迅速趕來。為避敵鋒芒,毛澤東指揮紅軍於29日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當紅軍進入川南時,國民黨軍以重兵封鎖了長江兩岸,蔣介石調集各路人馬拚命追擊,妄圖南北夾擊,聚殲紅軍於雲南紮西及其附近地區。毛澤東果斷放棄渡江計劃,決定在川滇黔邊地區建立根據地,並抓住黔北國民黨軍兵力空虛的弱點,出其不意,於2月18日至21日揮師東進,二渡赤水。3月2日,蔣介石飛抵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他重新調兵遣將,妄圖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狹窄地區。毛澤東將計就計,故意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誘使更多的敵人前來。當敵軍逼近時,毛澤東率紅軍於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3月20日,為迷惑、調動敵人,毛澤東以紅一軍團1個團偽裝主力,大張旗鼓地向古藺前進,誘敵向西,而紅軍主力則於21日晚至22日秘密、神速地東進,四渡赤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