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進入了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決戰時期。蔣介石依仗美帝國主義的支持,經過長期的準備,揚言要在3個月至6個月的時間內消滅全部人民解放軍。

我們黨由於采取了正確方針,自己的力量發展很快,到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的前夕,人民解放軍已有120多萬人,除了黨中央所在地陝甘寧解放區以外,形成了6個大的作戰區域,即晉冀魯豫、華東、東北、晉察冀、晉綏、中原六大解放區。

1946年初,國民黨蔣介石在和平調停的煙幕下,陸續調集30萬大軍,將我中原軍區部隊團團圍困在以湖北大悟山宣化店為中心,方圓不足100公裏的狹小地帶。6月,蔣介石內戰部署就緒,他密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30萬大軍,對包圍已久的我中原部隊實施圍殲,妄想實現第二次“皖南事變”。麵對惡劣的形勢,黨中央決定“中原突圍”。突圍前夕,毛澤東同誌在電報中說:“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在正確的指導下,經中原部隊奮力搏殺,突圍成功。

毛澤東同誌於7月15日以中央軍委的名義致電,對這次突圍做了正確評價。他說:“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敵人毫無所得。你們這一行動已調動程潛劉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給反動派以極大震動與困難,故你們的行動關係全局甚大。”

10月,毛澤東同誌在《三個月總結》中又說:“過去三個月內,我中原解放軍以無比毅力克服艱難困苦,除一部已轉入老解放區外,主力在陝南、鄂西兩區,創造了兩個遊擊根據地。此外,在鄂東和鄂中均有部隊堅持遊擊戰爭。這些都極大地支持了老解放區的作戰,並將對今後長期戰爭起更大的作用。”以中原突圍為起點,截至1947年2月,中原解放軍又在敵後轉戰了8個月,繼續牽製了國民黨24個以上的正規師和大量保安團,既為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延安做出了貢獻,又緊密配合了華北、華東各兄弟部隊的勝利作戰。勝利地突出敵人的重圍和創建新的根據地,是保存自己的典範。

因此,中原突圍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是黨中央、毛主席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毛澤東“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戰略戰術應用的最好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