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在戰爭指揮中注重關照全局,他認為“指揮員不僅要顧到自己的局部,而且要顧慮到全局”。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善於抓住事關作戰全局的戰略、戰役要點和作戰轉換的關節點,利用和化解戰場上錯綜複雜的各種矛盾,走出妙棋,搞活全局,體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抗美援朝戰爭是整個朝鮮戰爭的局部,中國是蘇、中、朝三駕馬車的局部。作為戰場統帥的彭德懷,必須處理好各個局部的關係,從而為全局的利益服務。二次戰役,誌願軍挫敗了“聯合國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扭轉了朝鮮戰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基礎。但誌願軍經過連續兩次戰役的作戰,出國的45萬人中,因作戰和凍傷減員已達8萬餘人,其中第9兵團的三個軍又因凍傷嚴重至少三個月無法參戰,隻剩下西線6個軍尚可勉強堅持作戰,部隊異常疲勞,急需休整補充。而二線兵團需待兩個月以後才能完成各種準備入朝作戰,同時誌願軍向南進軍,供應線延長,物資供給十分困難。全軍汽車因空襲和事故損失僅剩下260輛,國內運來的糧食隻能滿足最低需求的四分之一。從戰場實際出發,彭德懷於12月8日致電毛澤東,提出下一戰役的基本設想為“擬在三八線以北數十裏停止作戰,讓敵占三八線。待我充分準備,以便明年再戰時殲滅敵主力。但須派人民軍二、五兩軍團南進,造成帶戰備性的斷敵後路。”然而當時美國的企圖和民主陣營的情緒,都不允許誌願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毛澤東指出:“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在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為了服從全局利益,彭德懷對越過三八線作戰作了部署,15日,彭德懷致電西線各軍和東線的宋時輪並報軍委,指出:“為粉碎敵企圖以三八線為界,重整殘部準備再戰之陰謀,奉毛主席命令,決心繼續向三八線以南前進,求得在漢城、原州、平昌線以北地區,殲滅美、偽軍一部。第一步以市邊裏、漣川為目標攻擊前進。”雖然彭德懷認為越過三八線的政治意義並不大,過早發動三次戰役帶有若幹勉強性。但是在蘇聯主張“趁熱打鐵”和朝方希望盡快追擊的曆史背景下,他依然以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突破了三八線,占領漢城,將戰線推進至三七線附近,向全世界顯示了中朝軍隊的威力。

三次戰役剛剛結束,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依仗主力迅速展開了大規模反攻,不給中朝軍隊以休整的機會。誌願軍老部隊極其疲勞且缺乏糧彈,新的增援部隊一時尚無法趕到,遇到了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來最困難的局麵。3月中旬,“聯合國軍”從三麵逼近漢城,中朝前線部隊因糧彈均缺難以固守。16日彭德懷致電周恩來、陳雲和薄一波:“為便於消滅敵人,縮短供應線,我軍已於14日撤出漢城。如敵繼續前進,擬逐步誘敵向北進至‘三八線’。此一行動,可能引起國內市場波動,請注意。”在前線戰事極端緊張的時刻,彭德懷還特別強調了退出漢城對國內的可能性影響,充分體現了老一代軍事家的全局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