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曾經說過:“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6年6月,敵人開始對我解放區進行大肆侵犯。當時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曾醞釀了一個南線作戰的戰略計劃,其意圖是以山東、太行兩區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分別以徐州地區和豫東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在野戰中大量殲敵,並相繼占領徐州、開封。與此同時,指示粟、譚(震林)率主力兵團出淮南,占領蚌埠、浦口間鐵路,殲滅該地區的敵軍。

粟裕把中央的戰略計劃與蘇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從全局著眼,權衡外線出擊和內線殲敵的利弊,認為先在蘇中打幾仗,再西進淮南配合山東野戰軍作戰更為有利,便向中央提出了建議。中央軍委與陳(毅)、粟反複磋商後,采納了粟裕同誌的建議,對原定戰略計劃進行了調整,確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於是,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在一個半月內連續作戰七次,大獲全勝。

1948年2月,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指示粟裕率三個縱隊過江,進一步把戰爭引向敵人深遠後方,吸引敵人回師江南,以減輕中原我軍的壓力。粟裕經過深思熟慮後,向中央提出了華野三個縱隊不渡江,集中中原、華東主力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殲滅戰的建議。

中央和毛澤東認為,粟裕的建議比軍委原先的戰略決策能更好地實現總的作戰意圖,再次采納了他的意見。5月底,粟裕率領在濮陽地區整訓的部隊南渡黃河,會同在中原地區作戰的兄弟縱隊,連續進行了開封戰役和睢杞戰役,殲敵9萬餘人,改變了中原和華東的戰局。孟良崮戰役,粟裕麵對敵人“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法,當敵人全線展開攻擊,整編第74師進展略顯突出時,陳毅、粟裕當機立斷,來了個虎口拔牙,打掉了蔣介石這張王牌。

粟裕敢說,毛澤東善聽,多次修改戰略方案。毛澤東不以領袖地位專斷、壓人,而是以才用人。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擇優選將,量才使用,以人為本,充分采納下級意見是常有的事,也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之一。

要使人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就要給人創造寬鬆的環境和條件。就是要做到允許下級提出不同意見,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隨機處理問題的權利。許多人都知道,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大戰役是遼沈戰役。黨中央、毛澤東提出戰役的第一步是攻占錦州,而作為前線指揮的林彪提出先打長春,在戰役進行過程中,林彪多次提出自己的意見,但是一次次被毛澤東否決。結果大家都知道,從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麵看,如果毛澤東平時不是像對待粟裕一樣對待林彪,林彪無論如何是沒有可能多次提出自己的意見的。對待林彪、粟裕是這樣,其實我們翻閱一下中共黨史會發現,毛澤東對於下級的意見是非常尊重的,在每一件事情決策的時候都是非常慎重的,同時又充分放手。正是這種做法才使他的部下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一方麵和蔣介石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